首页> 中文学位 >重复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活性变化
【6h】

重复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活性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骨骼肌损伤及模型构建

2.2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的生成

2.3线粒体复合体相关酶系的能量代谢

2.4 重复运动研究进展

2.5重复运动较一次大强度运动与骨骼肌微损伤适应性变化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3.1研究对象及分组

3.2运动方案设计

3.3 动物取材

3.4.骨骼肌线粒体提取

3.5线粒体鉴定

3.6 指标检测

3.7 统计学分析

4、数据分析

4.1 一次大强度离心运动和重复运动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活性变化

4.2一次大强度离心运动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Ⅱ活性变化

4.3一次大强度离心运动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Ⅲ活性变化

5讨论

5.1大强度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Ⅰ、Ⅱ、Ⅲ活性变化

5.2重复运动在骨骼肌延迟性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5.3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Ⅰ、Ⅱ酶活值的代偿变化

5.4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为了更深入了解重复运动对大强度后骨骼肌微损伤的生理机制,分析在一次大强度离心运动及重复运动恢复过程中,线粒体在“重复运动”的主动适应性恢复中的自适应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骨骼肌微损伤中“能量危机”的出现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方法:通过选取8周龄雄性健康Wistar大鼠72只为研究材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N=6)、一次离心运动组(A组,N=30,每组6只)、重复离心运动组(B组,N=30,每组6只),6只备用。常规饲养一周,一周后采用动物电动跑台作为训练器械,(各组大鼠均未做过适应性训练,无任何运动刺激干预。)一次离心运动组和重复离心运动组在常规饲养一周后,以速度25m/min,坡度-16度,进行下坡跑训练,每30min休息5min,运动总时间为1小时。重复运动组于一周后进行第二次大强度跑台训练(共运动两次),训练强度同第一次大强度训练相同。对照组无任何运动干预刺激,以此训练方法建立骨骼肌损伤模型。一次大强度离心运动组于运动后0h、1d、2d、3d、7d后颈椎脱臼处死,取腓肠肌,采用分光光度酶活测定方法测得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Ⅰ、Ⅱ、Ⅲ活性,一周后重复运动组进行第二次大强度运动,并于运动结束后0h、1d、2d、3d、7d取样,待测同上指标。对照组、一次离心运动组、重复运动组不同时序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研究结果:
  1、A组较CON组于运动后0h、1d和2d酶复合体Ⅰ有明显上升,B组重复运动后同时间点也呈上升趋势,但 B组活性明显低于 A组,A组酶复合体Ⅰ活性较CON组在3d和7d处呈恢复趋势,B组恢复速度明显优于A组;
  2、A组酶复合体Ⅱ运动后即刻较CON组显著上升,1-2d后,酶活性显著降低,3-7d内又呈上升趋势;B组酶复合体Ⅱ在0-2d逐渐上升,3-7d显著性下降,显著性低于与同时期A组;
  3、A、B两组复合体Ⅲ在0-2d内逐渐上升并显著性高于安静对照组(CON组),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A、B两组之间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
  1、在A、B两组内,大强度离心运动诱导线粒体酶复合体Ⅰ在0-2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上升;酶复合体Ⅱ在0-2d活性显著受到抑制,但3-7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复合体Ⅲ在活性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但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
  2、重复运动组线粒体酶复合体酶活性低于一次大强度运动组,说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在重复运动后产生了适应性变化,符合重复运动效应变化规律。
  3、酶复合体Ⅰ、Ⅱ活性变化呈现交替上升,说明运动刺激诱发电子传递出现代偿性变化,电子传递方式的变化有助于骨骼肌线粒体持续进行有氧代谢,从而减少“能量危机”,加速骨骼肌损伤修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