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6h】

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原因及意义

1.2研究现状介绍

1.3相关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第二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基层政权的强化

2.1保甲制度的实施

2.2新县制的颁行

第三章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3.1近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3.2农业科研力量的增强与棉麦良种的推广

3.3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的运用

3.4近代农垦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民生活的变化

4.1农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

4.2宗法思想的淡化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4.3传统社会风俗的嬗变

4.4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第五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

5.1全面性与复杂性并存

5.2"突发-外生性"的双重性

5.3变迁类型多样化

5.4区域变迁不平衡性突出

第六章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因

6.1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举措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

6.2入陕移民促进了陕西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

6.3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国民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对陕西的开发与建设,客观上为陕西农村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契机。陕西地方政府则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了农村社会变迁的步伐。此外,陕西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保障,入陕移民促进了陕西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正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陕西农村社会发生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多方位的具有较大进步意义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政权日益强化,政治整合功能日渐显现;近代水利事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得到加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陕西农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陕西农村社会的变迁,由于受变迁动力来源不同和所受作用力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全面性与复杂性并存、“突发一外生性”的双重性、变迁类型多样化、区域变迁不平衡性突出等四个主要特征。 然而,战时陕西农村社会变迁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与不足,特别是“兴也战争、衰也战争”的致命缺陷,制约了变迁作用的更大发挥,这次变迁只是在封建的内涵上雕铸现代的外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陕西农村落后的状况,战时陕西只是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总结战时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陕西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