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
【6h】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研究思路

1.2.2研究内容与框架

1.3研究方法

1.3.1静态实证主义分析方法

1.3.2规范分析方法

1.3.3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1.3.4比较分析方法

1.4论文创新之处

1.5相关概念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结构文献综述

2.1劳动力市场结构内涵的界定

2.1.1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结构

2.1.2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治理结构

2.1.3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层次结构

2.2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类型

2.2.1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2.2.2劳动力市场垄断的内涵

2.2.3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2.3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测度研究

2.3.1基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测量方法

2.3.2基于劳动供给弹性的测量方法

2.3.3基于市场流动性的测量方法

2.3.4基于市场结果的测量方法

2.3.5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测量方法

2.4劳动力市场结构与行为以及绩效关系的研究

2.4.1垄断对劳动力市场以及企业的影响

2.4.2劳动力市场垄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3针对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政策建议

2.5简要评价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的基本框架

3.1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的角度选择

3.1.1劳动力市场划分的原则

3.1.2现有劳动力市场划分方法的缺陷

3.1.3从行业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可行性

3.2劳动力市场结构测度的模型构建

3.2.1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的测度

3.2.2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的测度

3.2.3供求双方市场势力的对比研究

3.3基于内生优势的双边垄断——理想劳动力市场结构描述

3.3.1市场力量源自内生优势

3.3.2内生优势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分离均衡

3.3.3垄断势力的竞争性传递是市场有效的保证与体现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解析

4.1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的体现

4.2影响劳动者市场势力的变量选择及描述统计

4.2.1.劳动供给的集中度

4.2.2劳动力差异化程度

4.2.3劳动力市场进出壁垒

4.3城镇行业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测量

4.3.1行业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4.3.2模型解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国有就业买方垄断势力解析

5.1国有就业买方垄断势力的测量

5.1.1变量选择及描述统计

5.1.2国有就业买方垄断势力的因子分析

5.2行业聚类及结果分析

5.3国有就业买方垄断的体现与解释

5.3.1买方垄断在公共部门部门的体现

5.3.2买方垄断在政策性垄断行业的体现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供求失衡型买方垄断势力解析

6.1行业劳动力市场容量测量

6.1.1分行业城镇就业人员的推算

6.1.2分行业城镇失业人员的估计

6.1.3市场容量的测算

6.2行业劳动力市场容量解析

6.3职业搜寻次数对买方垄断势力的影响

6.4本章小结

第七章基于双边分析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推演

7.1劳动力供求双方市场势力赋值

7.1.1劳动力卖方市场势力赋值

7.1.2劳动力买方市场势力赋值

7.2劳动力供求双方市场势力的对比

7.2.1劳动力卖方市场势力与国有就业买方市场势力的对比

7.2.2劳动力卖方市场势力与供求失衡型买方市场势力的对比

7.3双重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

7.3.1双重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提出

7.3.2行业劳动力市场结构分类

7.4本章小结

第八章双重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行为与绩效浅析

8.1国有就业买方垄断的纵向市场行为

8.1.1后向一体化——国有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8.1.2纵向约束——垄断的劳动力供给

8.2供求失衡与劳动力市场卖方过度竞争

8.2.1劳动力市场过度竞争的标准

8.2.2劳动力市场过度竞争的后果

8.4本章小结

第九章双重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结构绩效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9.1提供公平统一的就业环境,弱化劳动者外生市场势力

9.1.1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9.1.2消除各项政策性就业壁垒

9.2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打破国有就业的封闭性

9.2.1开放政策性垄断行业,扩容一级劳动力市场

9.2.2扼制工资外收入,降低垄断行业就业的比较优势

9.2.3改善就业条件,提高非国有就业的竞争力

9.3发展中间层组织,形成信息—技术—保障三层次的市场运作机制

9.3.1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信息效率

9.3.2提供劳动力市场交易的技术支持,释放潜在劳动力需求

9.3.3发展非政府组织,弥补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空白

9.4激活工会职能,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9.5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市场力量

9.5.1增强人力资本专用性,提升一级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

9.5.2加强公共教育及技能培训,提升二级劳动力市场卖方势力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劳动力市场是关键的要素配置市场,连接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良现象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如失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农民工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等。许多学者从劳动力总量过剩以及城乡分治的就业制度等宏观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这一研究思路基于制度分析,通过总量描述经济现象,提出的政策建议多有雷同。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着力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分析,从结构的角度解释当前劳动力市场绩效低下以及种种不良市场行为的成因,进而通过结构、行为以及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劳动力市场的绩效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文章首先分析了从行业角度进行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的可行性,并提出“基于内生优势的双边垄断”这一理想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而后选取行业数据,分别对我国行业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势力与卖方势力进行了测量,并通过双方市场势力的对比,发现行业间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重大差异。
   研究发现,劳动力卖方市场势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状况及其所在行业的属性,处在政策性垄断行业中的劳动力,基于对行业垄断利润的分享以及“内部人”的管理体制,加之人力资本价值可以得到更充分地体现使其市场势力明显。相反,竞争越激烈的行业,劳动者市场势力越薄弱,并且户籍因素依然弱化着劳动者的市场力量。对于劳动力买方,其垄断力量来源于国有就业作为大买方所形成的市场势力以及劳动供求关系失衡所赋予雇主的买方势力。经过对劳动供求双方市场势力的对比,发现以上两种形式的买方垄断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因此提出我国为“双重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最后,本文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行为和绩效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结论是国有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形成了国有单位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垄断性的劳动力供给,相当于对劳动力实施了后向一体化,其直接后果是国有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封闭和狭窄,以及挤出效应所导致的非国有就业劳动力市场的拥挤。这不仅形成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使社会公平以及就业扩张受到影响,并且强化了非国有就业领域的买方垄断势力,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现出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与此同时,供求失衡型买方垄断则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劳动力价格低水平徘徊、人力资本投资受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劳动参与率居高不下,最终使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对比理想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文章提出弱化劳动者外生垄断力量、打破国有就业的封闭性、激活工会职能、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中间层组织,形成信息-技术-保障三层次的市场运作机制是平衡市场势力,营造健康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机制的重要途径。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运用微观及中观分析方法,以S-C-P范式为基础,从市场结构角度解释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及其绩效影响,进而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第二,基于我国大规模、大范围劳动力流动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尝试从行业角度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进行了测量,并基于测量结果提出了“双重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格局;第三,鉴于对市场结构的研究多是针对卖方所进行的单边研究,本文尝试了对劳动力买方市场势力的测量,实现了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市场势力的量化分析与对比;第四,构建了理想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基于内生优势的双边垄断”,从而为劳动力市场绩效的改进提供了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