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发展及其优化研究
【6h】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发展及其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研究思路

1.3.2论文结构安排

1.4研究方法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2.1农村聚落的界定

2.1.1农村聚落的界定

2.1.2村庄、乡村、社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的关系辨析

2.2研究视角和范围的界定

2.2.1研究视角

2.2.2研究范围

2.3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国外研究综述

2.3.2国内研究综述

2.3.3国内外研究评述

2.4农村聚落研究趋向

2.4.1国外研究趋向

2.4.2国内研究趋向

2.4.3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

3.1建国前陕北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

3.1.1明代之前陕北农村聚落的形成与演进

3.1.2明清时期农村聚落变化

3.2建国后陕北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

3.2.1人口变化情况

3.2.2居住空间变化情况

3.3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变迁的特征分析

3.3.1农村聚落变迁的生产特征

3.3.2农村聚落的生活特征

3.3.3农村聚落的选址特征

3.3.4农村聚落的分布演进特征

3.3.5农村聚落发展的社会结构特征

3.3.6农村聚落发展的文化特征

第四章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现状解析

4.1农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

4.1.1聚落规模小,建筑占地多

4.1.2规模问题分析

4.2分布分散,分布形式多样

4.2.1农村聚落分布形式

4.2.2农村聚落分布的类型

4.2.3农村聚落分布特点

4.2.4农村聚落选址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4.3聚落功能不完备,基础设施差

4.3.1聚落基础设施状况

4.3.2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4.4农村聚落的空废化现象普遍

4.4.1空废化现象

4.4.2农村聚落的预空废化

4.4.3空废化问题分析

4.5人居环境堪忧

4.5.1农村聚落的生存环境

4.5.2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分析

第五章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5.1农村聚落发展动力机制的界定

5.2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构成

5.2.1农村聚落发展系统分析

5.2.2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构成

5.3自然资源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3.1气候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3.2地貌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3.3水源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3.4当地植被生态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3.5土地资源丰度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4经济增长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4.1农业与土地利用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4.2非农产业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4.3交通条件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5社会文化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5.1人缘相亲性和地缘相近性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5.2风俗习惯、宗教、政治体制等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5.3家庭的微观化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5.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6制度政策驱动力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6.1户籍制度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6.2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6.3土地流转制度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5.6.4新农村建设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转型

6.1农村聚落生产方式转型

6.1.1乡镇企业生产方式转型

6.1.2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6.1.3第三产业生产方式转型

6.2农村聚落生活方式转型

6.2.1农村聚落居住环境的转型

6.2.2农村聚落生活条件的转型

6.3农村聚落功能转型及其规模要求

6.3.1农村聚落功能转变

6.3.2农村聚落功能转变的“经济门槛”

6.3.3农村聚落合理规模确定

6.4农村聚落结构体系转型

6.4.1农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

6.4.2农村聚落体系的转型

6.4.3农村聚落数量的转型

6.4.5农村聚落分布的转型

第七章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的优化

7.1农村聚落优化的思路

7.2农村聚落优化的原则

7.2.1城乡一体化原则

7.2.2以人为本的原则

7.2.3因地制宜,综合规划的原则

7.2.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3农村聚落优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7.3.1加强规划引导,实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协调的问题

7.3.2加强城镇极化作用,实施以城带乡问题

7.3.3加强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培训问题

7.3.4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7.4农村聚落优化的几种模式

7.4.1城镇牵引型

7.4.2中心村集中型

7.4.3聚落整合型

7.4.4聚落改造型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

8.1研究结论

8.2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研究不足

8.2.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聚落(settlement),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5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在多种发展机制的作用下和强烈的博弈中开始剧烈的分化与重组,有的成长为区域性中心村,有的衰落为空心村,有的与周围小城镇联合成为其重要的功能区,有的则联合为分散布局的共同体。蜕变重组后的众多农村聚落自主地通过资源层、制度层及管理层的创新,在增强其自身功能的同时,以区域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交通便捷性或市场群落为纽带,初步形成了具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得区域农村聚落逐渐向着有序的空间结构演进。实践发展表明,农村聚落的分化与重组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实效和体现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
   本文在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乡村聚落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为指导,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陕北黄土丘陵区农村聚落的历史演进入手,对其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陕北黄土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中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匮乏与空废化等问题,剖析了推进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演化的自然资源驱动力、经济发展驱动力、社会文化驱动力、制度政策驱动力等四大趋动力,进而围绕新形势下陕北丘陵区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在产业、生活方式、规模、结构方面的转型方向及其优化的基本思路与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优化的具体方略。全文由八章组成。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1)由于资源富集、生态脆弱、产业收入悬殊,在推拉作用力下,陕北丘陵区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势不可挡,农村聚落空废化与加速整合不可逆转。因此,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按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四级网络化结构,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2)农村聚落发展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本文根据农村聚落演化规律并结合陕北区域性特点,将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驱动力归纳为自然资源驱动力、经济增长驱动力、社会文化驱动力和制度政策驱动力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驱动力和制度驱动力是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自然驱动力和社会文化驱动力是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的辅助驱动力,属于基础支撑系统。(3)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布局应在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为此,本文在对陕北丘陵区农村聚落发展演化基本规律及其优化方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聚落优化的几种模式,即城镇牵引型、中心村集中型、聚落整合型、聚落改造型。(4)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聚落功能,利用“经济门槛”的经济学原理,根据各类聚落功能的适度效益标准要求和农户收入最大化为主要衡量指标,定量化的确定了聚落的规模,从而改变了传统根据耕地面积预测聚落人口的方法。计量结果显示,陕北丘陵区最小聚落的人口适宜规模应为2000人左右。(5)不同层面的制度政策设计对促进农村聚落的优化至关重要。由于陕北丘陵区工业比较效益与农业比较效益的差异更为巨大,省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陕北丘陵区农村人口转移与聚落重整的工作力度。县市级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应着重抑制聚落的无序建设,促进其空间布局的有序化。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第一,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引导农村居民向不同区域的迁移,促进聚落的整合。第三,加快制度创新的力度,切实解决聚落演化中的集体资产股份化问题、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户籍制度问题、传统社会关系建立等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