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计算机音乐的美学研究
【6h】

计算机音乐的美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计算机音乐的产生背景

2.1计算机音乐及其相关概念

2.1.1“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

2.1.2“MIDI音乐”与“计算机音乐”

2.1.3“数字音乐”与“计算机音乐”

2.2计算机音乐的源起

2.2.1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审美文化思潮对计算机音乐诞生的影响

2.2.2电子信息技术对计算机音乐诞生的影响

2.2.3音乐艺术形式自身革新的要求对计算机音乐诞生的影响

第三章计算机音乐的美学分析

3.1计算机音乐的美学精神

3.1.1多元性与平等性

3.1.2大众性与娱乐性

3.2计算机音乐的审美形式

3.2.1计算机音乐的声音属性

3.2.2计算机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

第四章计算机音乐的美学思考

4.1计算机音乐与审美创作主体:解放与束缚的双重悖谬

4.1.1计算机音乐与审美创作主体的解放

4.1.2计算机音乐与审美创作主体的规训化

4.2计算机音乐与审美欣赏者:艺术化生存与异化生存的二律背反

4.2.1计算机音乐与审美欣赏者的艺术化生存问题

4.2.2计算机音乐与审美欣赏者的异化生存问题

4.3计算机音乐与音乐艺术自身:理想与歧途的二元可能

4.3.1计算机音乐与音乐艺术繁荣理想的实现

4.3.2计算机音乐对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不良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于心而发于情的音乐,原本就是一种具有原初生命体验意味的抒情达意语言。然而当这种人类较早的艺术形式与素有“万能技术”之称的现代计算机相遇时,其历史与现实的命运就需重新思考。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数字技术-艺术时代,“人声歌唱,器乐交响”的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人机一体化的技术-艺术创作。这种变化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形式的简单变革,更重要的是其对传统音乐艺术理念的解构和对人们艺术欣赏方式的重构——经典音乐艺术所刻意强调提升的人之主体性及其内心反思、内省、体验,一转而为计算机音乐艺术的机器“主体性”与“人-机”互动交流——计算机音乐由此成为体现当代人类生存-生活方式变迁的一种重要参照,并具体而微地以艺术化的方式与人类的生存改善与价值迁延关联起来。
   基于上述认识,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就是:以计算机音乐艺术本体为切入点,以美学与审美文化学基本理论为阐释框架,通过对计算机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基本美学问题的分析,厘清其区别于传统音乐的基本美学特征,分析其审美创作主体、审美创作客体及审美欣赏等审美要素,揭示出计算机音乐的基本美学内涵;最后,将运用由法兰克福学派所开创的大众文化研究基本方法,对计算机音乐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民主化契机及其潜藏的艺术风险进行观照,从而为计算机音乐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思路。
   论文由此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计算机音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分析此项研究可能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计算机音乐的产生背景。主要分析了计算机音乐及其相关概念,重点分析了促使计算机音乐诞生的三大因素,即: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审美文化思潮、电子信息技术、音乐艺术形式自身革新。
   第三章:计算机音乐的美学分析。主要将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式,分析了其所体现的多元性与平等性、大众性与娱乐性的美学精神,并对计算机音乐的声音属性、构成要素和组织形式等基本美学要素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计算机音乐的美学思考。主要运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文化研究理论,分析了计算机音乐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对音乐艺术及人自身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重点分析了计算机音乐对审美创作主体的解放与规训化,对审美欣赏者的艺术化生存与异化生存,以及对计算机音乐自身发展的二元悖谬等复杂影响。
   最后,在“结语”部分,论文提出要辩证地分析并评价计算机音乐的出现对音乐艺术及人自身的影响,认为利用审美批判的方法,可以使计算机音乐有助于人之生存质量的提升改善,益于音乐艺术自身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