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15块水驱开发油田储层评价及挖潜研究
【6h】

文15块水驱开发油田储层评价及挖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油田基础地质研究

2.1油田概况

2.2油田地层划分及标志层特征

2.3油藏地质构造特征

2.4沉积微相特征

第三章 储层分布特征、测井储层参数及油层有效厚度研究

3.1利用测井曲线评价划分储层分布

3.1.1 SP与GR测井曲线反映沉积相变特征

3.1.2 SP、GR测井曲线评价划分储集砂体分布

3.2.4 SP、GR测井曲线划分储层特点

3.2测井储层参数研究

3.2.1孔隙度

3.2.2渗透率

3.2.3泥质含量

3.2.4原始含油饱和度

3.3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

3.3.1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分析

3.3.2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

第四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储量分布研究

4.1储层基本特征

4.1.1岩石学特征

4.1.2储层储集特征

4.1.3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4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4.2储层综合评价

4.2.1储层综合评价分类特征和描述

4.2.2利用灰色理论建立储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3灰色理论储层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

4.3储量计算与储量分布研究

4.3.1储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单元

4.3.2储量计算参数

4.3.3储量计算及储量分布研究

第五章 开发潜力分析评价及挖潜研究

5.1剩余油分布规律

5.1.1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5.1.2剩余油剖面分布特征

5.2开发潜力分析评价

5.3剩余油挖潜方向研究

5.3.1调整挖潜原则

5.3.2挖潜措施研究

5.3.3进一步工作建议

第六章结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原油田文15块油藏是典型陆相沉积油藏,构造复杂,断裂带较多,油藏经过三十多年开采已经处于高采出、高含水期递减开发阶段。为了认清该区储层特征,提高油田产量,本文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测井解释技术为指导,综合岩心、钻测井及开发资料,对该区油田沙三上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及挖潜研究。
   通过对该区地层、构造、沉积相研究,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该区沙三上段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有利微相带储集砂体。分析了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测井曲线研究储层分布特征,有效地评价划分出油层、水层和干砂层,提高了测井储层评价研究的精度和效果。利用岩心、试油、试采和测井资料,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及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不同角度评价该区油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特征,精细划分油层有效厚度,克服了单一或局部参数评价划分油层有效厚度的失误。特别是研究了灰色系统理论提取储层渗流、储集和含油气信息进行储层评价,阐明了该区不同类型储层的静态质量,控制和划分油藏开发的主力层位。并通过各小层地质储量计算及储量分布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各个主力油层的储量分布的规模、范围及富集状态,提出油田持续开发和挖潜的主体部位。
   通过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开发潜力分析,指出剩余油分布以断层、构造高、构造复杂带与层内河道边缘、相变带二、三类储层、井网不完善、井况损坏、水驱损失区域为主,总体上分布比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豆荚状或团块状、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主力油层中,从而提出剩余油挖潜的主导措施和相应挖潜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