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南部延长组长2油藏富集规律
【6h】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南部延长组长2油藏富集规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目的与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油气成藏研究简史

1.2.2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2.1地理概况

2.2地层划分与对比

2.3构造特征

第三章沉积相特征

3.1区域演化及沉积背景

3.2沉积相划分依据

3.2.1沉积岩石学标志

3.2.2沉积构造标志

3.2.3测井相标志

3.3沉积相类型划分

3.4单井、连井剖面相分析

3.4.1单井相

3.4.2连井剖面相

3.5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第四章储层研究

4.1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矿物成分

4.1.2填隙物组分

4.1.3结构特征

4.2成岩作用类型

4.2.1压实压溶作用

4.2.2胶结作用

4.2.3交代作用

4.2.4溶蚀、溶解作用

4.3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

4.3.1成岩阶段的确定

4.3.2成岩阶段演化过程

4.3.3成岩事件序列及成岩模式

4.4储集空间类型

4.4.1孔隙类型

4.4.2孔喉大小及分布

4.4.3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

4.5储层的物性特征

4.6储层“四性”关系

4.6.1岩性与电性关系

4.6.2储层物性与电性关系

4.6.3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4.7储层非均质性

4.7.1层间非均质特征描述

4.7.2层内非均质特征描述

4.7.3平面非均质性

4.8储层分类评价与展布

4.8.1储层分类评价

4.8.2储层空间分布

第五章成藏条件研究

5.1烃源岩评价

5.1.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5.1.2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5.1.3烃源岩成熟度及热演化史

5.2储层特征

5.3油气运移特征

5.3.1输导体系特征

5.3.2油气运移动力

5.3.3油气运移的方向

5.4盖层特征

5.5成藏圈闭类型

5.5.1构造-岩性圈闭

5.5.2岩性圈闭

5.6长2油藏形成期次及年代

5.7成藏模式

第六章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6.1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6.1.1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

6.1.2运移动力及疏导体系控制

6.1.3受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的控制

6.1.4良好的储盖组合条件

6.2有利目标区预测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在标志层的约束下,通过旋回厚度对比法对研究区长2进行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通过对区域沉积背景的了解和长2油层组沉积相的研究,分析了砂体的成因类型、砂体在纵向上的分布和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研究,对长2储层进行分类和评价。通过对成藏条件(烃源条件、储层条件、盖层与遮挡条件、运移条件、圈闭类型)的分析研究,确定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最后根据该区油藏富集规律进行有利目标区的预测。
   综合研究后认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研究区长2油气聚集的骨架砂体,其发育程度主要受沉积相控制;长2油层组以长石砂岩为主;原生粒间孔隙和粒间溶蚀孔是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弱,而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油源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分流河道砂体的叠置是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主要输导体系类型;研究区发育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两种圈闭类型。通过对研究区构造和油藏成藏过程分析,认为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运移输导体系、鼻隆构造、沉积微相以及盖层发育等因素综合控制,其中构造、沉积微相对现今油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