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子长油田余家坪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6h】

子长油田余家坪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1.4.1 主要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背景

2.2.1 构造背景

2.2.2 沉积背景

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地层构造特征

3.1 地层概况

3.2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3.3 研究区地层发育及对比特征

3.3.1 长2油层亚组地层特征

3.3.2 长2油层组地层对比特征

3.4 研究区地层构造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4.1 研究区沉积相划分标志

4.1.1 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4.1.2 沉积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生物化石及其遗迹

4.1.5 测井相

4.2 研究区沉积类型及特征

4.2.1 沉积微相划分

4.2.2 河道砂岩的垂向结构

4.2.3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4.3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第五章 研究区长2储层特征与其评价

5.1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5.1.1 碎屑成分

5.1.2 填隙物成分

5.2 储层的物性特征

5.2.1 物性分布的一般特征

5.2.2 影响本区储层岩石物性的主要因素

5.3 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5.3.1 储集层孔隙类型和大小

5.3.2 储集层孔喉大小和分布

5.3.3 孔隙结构特征

5.3.4 孔隙结构特征

5.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4.1 储层层内的非均质性

5.4.2 储层层间的非均质性

5.4.3 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

5.5 研究区储层的分类、评价

5.5.1 储层的分类标准

5.5.2 储层的分类与评价

第六章 研究区长2油藏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规律

6.1 油气藏特征

6.1.1 流体性质

6.1.2 温压系统

6.1.3 润湿性特征

6.2 油气藏类型

6.2.1 油气藏圈闭

6.2.2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

6.2.3 油气藏产状类型

6.2.4 油气藏分布特征

6.3 油气成藏要素与成藏模式

6.3.1 生烃及排烃条件

6.3.2 储集条件

6.3.3 封盖条件

6.3.4 生储盖组合及油气成藏模式

6.4 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油因素

6.4.1 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变化控制

6.4.2 油气分布受鼻状隆起控制

6.4.3 油气分布受区域盖层分布的控制

6.4.4 油气分布受泄露点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子长油田余家坪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北部,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大量钻井岩心的观察与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储集岩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粒度分析、孔隙图像、压汞分析、等测试资料以及测井和试油等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余家坪区长2油层组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储层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了油层特征。
  利用余家坪区标志层,结合地层等厚和沉积旋回等原则,将余家坪区长2油层组划分为三个亚层段,分别为长21、长22和长23,并对余家坪区储层进行了地层对比的研究。
  依据对余家坪区长2油层的沉积相划分标志,分析可知其长2油层组属于河流相沉积,其中,长21曲流河沉积发育,长22和长23辫状河沉积发育。河道砂坝为研究区长2储层的骨架砂体,沉积相控制其展布规律,为北东—南西方向带状分布。
  通过对余家坪区的储层、岩性等资料分析表明,其长2储层具有结构成熟度高、成分成熟度低的特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发育粒间孔和长石溶蚀孔,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型为主,属低渗类(Ⅱ类)储集层。较成岩作用影响而言,积相控制储层性能明显。
  在上述研究综合分析基础上,总结了余家坪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