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延长东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天然气分布规律研究
【6h】

延长东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天然气分布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特征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2.3 地层划分

2.3.1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

2.3.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2.3.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2.3.4 二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

2.3.5 二叠系中统上石盒子组

2.4 地层横向对比

2.5 本溪组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划分标志

3.1.1 岩心特征

3.1.2 沉积构造

3.1.3 古生物标志

3.1.4 测井相

3.2 沉积相类型

3.3 本溪沉积特征

3.3.1 岩石类型

3.3.2 沉积构造

3.3.3 粒度特征

3.4 沉积微相纵向特征

3.4.1 单井沉积相分析

3.4.2 连井沉积相分析

3.5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3.5.1 本1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3.5.2 本2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机械压实、压溶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溶蚀作用

4.2.4 交代作用

4.2.5 自生粘土矿物

4.3 孔隙类型与孔喉结构

4.3.1 孔隙类型

4.3.2 孔喉结构特征

4.4 物性特征

4.4.1 孔隙度分布特征

4.4.2 渗透率分布特征

4.4.3 孔、渗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4.5 储层非均质性

4.5.1 层内非均质性

4.5.2 层间非均质性

4.5.3 平面非均质性

4.6 储层分类及评价

4.6.1 储层分类

4.6.2 储层纵向综合评价

4.6.3 储层平面综合评价

第五章 气藏特征

5.1 生储盖组合

5.2 流体性质

5.2.1 天然气性质

5.2.2 地层水性质

5.3 温压系统

5.4 天然气层特征

5.4.1 气层纵向分布特征

5.4.2 气层平面分布特征

第六章 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6.1 天然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6.1.1 气藏与构造关系

6.1.2 气藏与沉积相的关系

6.1.3 成岩作用的影响

6.2 分布规律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溪组是延长东南部天然气重要产层之一,对其储层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关系的研究对本区以及盆地天然气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收集利用了本区150余口井的地质录井、测井资料以及物性分析、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试气等资料,在对本溪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综合分类,分析了储层的控制因素,对储层特征与天然气富集关系进行了探讨。
  本区本溪组地层属潮坪沉积,储层主要为潮坪石英砂岩,本溪组气藏主要发育在障壁砂坝和砂坪沉积砂体内,明显受相带的控制,与相带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孔隙发育起着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则起着使孔隙增大的作用。主要属于低一特低孔,低一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内溶蚀孔和胶结物溶蚀孔等。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渗透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孔隙发育的影响控制。储层物性无论是在垂向上还是平面上变化差异性都较大,储层非均质性强。
  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储层物性越好,含气饱和度越高;本溪组气藏属于典型的岩性气藏,沉积相、成岩作用是气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性好坏和气藏产能大小;鼻状构造等因素对其油气的分布富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