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速串行RapidIO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6h】

高速串行RapidIO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RapidIO接口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RapidIO协议概述

2.1 RapidIO协议层次结构

2.2 RapidIO操作概述

2.3 RapidIO包格式

2.4 RapidIO协议分层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RapidIO接口硬件结构的设计与验证

3.1 RapidIO接口整体硬件结构设计

3.2 物理编码子层的设计与验证

3.3 串行协议层的设计与验证

3.4 Buffer及包处理模块的设计与验证

3.5 物理媒介附属子层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RapidIO接口总体仿真

4.1 接口的总体仿真

4.2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串行RapidIO技术在高速嵌入式系统内部的信号交换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RapidIO具有很强的信号传输能力,同时RapidIO协议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详细的规定,可以用硬件电路保证高速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而且RapidIO具有极低的延迟和高带宽,支持任意方式的互连拓扑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因此,RapidIO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对RapidIO的协议规范体系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具体分析了RapidIO协议规范的基本层次结构,操怍和包的格式,并对RapidIO协议规范的逻辑层、传输层以及物理层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在对协议规范进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本文完成了对RapidIO接口的物理层硬件结构设计。具体的硬件设计将物理层划分为物理编码子层、串行协议层、Buffcr及包处理模块、物理媒介附属子层四个部分。物理编码子层的设计又分为8b/10b编解码模块、空闲序列产生模块、通道同步状态机和1X端口初始化状态机。串行协议层的设计分为CRC-16产生与校验模块,控制符号产生及校验模块、发送状态机和接收状态机。其中在CRC-16产生与校验模块的设计中,由于传统的CRC-16产生方案中,包在最后一个周期不同结束边界的情况增加了CRC运算的设计难度;而在CRC-16校验方案中,传统的方案存在关键路径过长或者资源占用过多的缺点。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RC-16产生及CRC-16校验方案。Buffer及包处埋模块的设计分为发送Buffer及包处理模块和接收Buffer及包处理模块。而物理媒介附属子层则直接釆用Xilinx提供的高性能SerDesIP。所设计的RapidIO接口支持单通道(1x)3.125G波特率的传输速率。使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完成了RapidIO接口各个模块的RTL级代码编码,同时使用Modelsim仿真工具对接口的各个模块及整个接口的功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