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安市碳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6h】

西安市碳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与知识准备

2.1. 碳足迹国内外文献回顾

2.1.1. 碳足迹研究特征分析

2.1.2. 碳足迹知识基础

2.1.3. 碳足迹研究热点

2.1.4. 碳足迹研究前沿

2.1.5. 碳足迹研究特色

2.2. 知识准备

2.2.1. 碳足迹研究视角的启示

2.2.2. 碳足迹研究方法的选择

2.3. 本章小结

3.西安市发展概况及问题分析

3.1. 资源环境状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自然资源

3.2. 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状况

3.2.1. 社会经济发展

3.2.2. 农业发展

3.2.3. 工业发展

3.2.4. 城市发展

3.3. 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4.西安市碳足迹测算及分析

4.1. 账户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

4.1.1. 能源消耗账户的建立

4.1.2. 工业生产过程账户的建立

4.1.3. 污染排放账户的建立

4.1.4. 畜禽账户的建立

4.1.5. 碳足迹评价指标体系

4.1.6. 数据来源

4.2. 西安市碳足迹时序变化及动态差异分析

4.2.1. 碳足迹测算结果

4.2.2. 碳承载、净碳足迹及净碳足迹压力指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西安市碳足迹驱动因素分析及脱钩效应

5.1. 驱动因素模型构建

5.1.1. PLS模型基本原理

5.1.2. PLS模型计算过程

5.1.3. 交叉有效性检验

5.2. 基于PLS模型的碳足迹驱动因素分析

5.2.1. 碳足迹驱动因素的相关指标选取

5.2.2. 西安市碳足迹PLS模型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脱钩效应的测算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对策建议

6.1. 改善能源结构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6.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破坏、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6.3. 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6.4. 建立“多规合一”平台运行机制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始数据

附录2 碳足迹计算过程

附录3 计算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1年中国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减排程度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是中国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基础,对减排责任的分解和落实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西安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一个特大城市,近些年,在“大西安建设”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规模将迅速扩大,能源和环境问题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奠定基础,引导西安市形成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西安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此时,通过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对城市气候环境造成的生态压力、城市能够提供的碳承载力以及驱动城市的碳足迹增长的因素,不仅可以优化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走出一条将新区建设、老区改造、产业调整、人口聚集同生态建设相融合的低碳发展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且也可以给西部其他城市改善发展与生态间的关系提供提供科学依据。 以2008-2017年《西安统计年鉴》等为数据源,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建议的测算方式,计算了西安市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及净碳足迹压力指数,并运用Tapio脱钩原理分析了城市碳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关系,以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了驱动碳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西安市碳足迹从2007年的23.34million t CO2eq增加到2016年的32.25million t CO2eq,年均增长4.01%,能源消费的增加是导致城市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承载力从7.78million t CO2eq下降到7.45million t CO2eq,年均下降0.47%。净碳足迹压力指数在[-2.57%,17.09%]区间波动,表明城市一直处于在生态压力缓解区和轻度增强区之间。(2)城市碳足迹总量和各账户碳足迹同经济增长存在着“连接-脱钩-复钩-再脱钩”动态往复的特点。(3)驱动碳足迹增长最主要的正向因素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而城镇化率则产生着抑制作用。(4)针对中国西部特大城市提出制定并严格执行节能建筑法律法规、提高碳汇能力、控制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建立“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政策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孟观飞;

  •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
  • 学科 理论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屹;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西安市; 足迹; 动态变化; 驱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