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研究
【6h】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1.2课题的提出

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定位

1.5研究内容、方法和相关研究的界定

1.6研究的理论依据

1.7研究的总体框架

1.8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2 西安地域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影响

2.1 西安地域背景

2.2 西安自然地理环境对非物质文化及建筑环境的影响

2.3 西安历史人文背景对非物质文化及建筑环境的影响

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存在状况及特征

3.1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

3.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建筑环境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4.1 西安建筑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容纳和承载

4.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

4.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共生关系

4.4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

4.5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两者需求关系的转变

5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适应性研究

5.1 适应性保护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

5.2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类型划分

5.3 适应性研究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互动性关系

5.4 适应性研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重要体现

6 探索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策略与方法

6.1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的必要性

6.2 城市发展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策略—适应性共生

6.3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适应性保护方法

7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适应性保护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

7.1 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模式划分

7.2 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北院门历史街区为例

7.3 局部改造性保护模式——以碑林历史街区为例

7.4 适应性更新保护模式——以书院门历史街区为例

8 结论——适应性研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必由之路

8.1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的矛盾疏解

8.2 适应性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

8.3 构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

8.4 对后续问题说明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历史城市被赋予新的更加强大的城市功能,对原有的保护规划构成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不断地消失,传统街巷不断地被拓宽,历史建筑不断地被拆除,但是现代城市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造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与日俱增。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将历史城区和现代城市两种不同的城市功能强行叠加在同一空间,必然会造成相互排斥,互相掣肘。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协调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如何延续人类创造了几千年的文化;如何推进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城市更新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相关问题的分析,在比较、总结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保护方法的基础上,以城市更新理论、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新陈代谢和共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适应性理论等多种理论为依据,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性保护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从整体存在的角度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高效和谐的共生关系。为城市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符合当今的城市发展要求。内容从三大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为课题研究(包括第一章):就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背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适应性课题。阐明了建构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理论方法重要性。同时确定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总体框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的保护状况和存在问题,并对本课题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包括第二——六章):以西安为研究对象,结合西安城市更新的情况和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存在形式,以及西安的建筑环境保护状况等实际问题,建立符合西安城市情况的、具有适应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互动性过程中,适应性保护方法所激发的潜在活力,以及对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研究及结论(包括第七、八章):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文献资料的考证,通过案例分析,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的空间格局、保护形式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适应性共生保护模式,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保护的适应性问题、内容和保护的必要性,建构综合性、多样化的适应性保护理论。
  本论文的特点在于理论的创新和应用实效性的探索。对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环境保护等问题。如何建构两者的适应性方法问题。如何挖掘遗产保护问题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城市文化积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论文还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筑环境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