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VI设计对商业银行环境艺术的促进与制约——以浦发银行为例
【6h】

论VI设计对商业银行环境艺术的促进与制约——以浦发银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商业银行Ⅵ设计的内容

2.1 商业银行艺术设计概述

2.1.1 商业银行的界定

2.1.2 商业银行的环境艺术设计内容

2.1.3 商业银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2.2 Ⅵ设计的概念简述

2.2.1 Ⅵ设计的概念与范畴

2.2.2 Ⅵ设计的特点、作用及设计原则

2.2.3 商业银行Ⅵ设计的引入

2.3 Ⅵ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3.1“多元化”的现象

2.3.2 难以突破的统一制式

第3章 现代商业银行环境艺术的Ⅵ设计规范与趋势

3.1 高效率的现代化风格Ⅵ设计规范

3.1.1 现代Ⅵ设计内容全而、规范

3.1.2 当前Ⅵ设计系统及时更新

3.1.3 各地均能清晰辨识

3.1.4 具有艺术性,美化了市容市貌

3.2 商业银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趋势

3.2.1 个性化发展趋势

3.2.2 更生动的形象要求

3.2.3 因地制宜并更注重细节

第4章 中国商业银行设计肇始之貌到当代的装饰特征

4.1 中国商业银行的设计历史与装饰特征

4.1.1 明清票号的传统地域特色

4.1.2 清末民初外资银行的西方“拿来”式设计

4.1.3“土洋结合”的学习西方现代化热潮

4.1.4 全面西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设计及装饰特点

4.2 我国商业银行Ⅵ设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4.2.1 不同银行Ⅵ设计系统趋同

4.2.2 Ⅵ与其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不足

4.2.3 Ⅵ规范对商业银行设计的地域性发展有相当大的制约

4.2.4 部分细节设计容易引起误解

4.3 商业银行营业厅设计未来发展设想

4.3.1 银行功能扩展化发展建议

4.3.2 随时随地的便携银行

4.3.3 商业银行城市导航系统设计畅想

第5章 结论:本土商业银行的设计语言重构

5.1 突破Ⅵ规范限制,满足个性化需求

5.1.1 及时更新理念以带动设计突破

5.1.2 以多维形象体现Ⅵ标识

5.2 在未来发展中更多地溯源本土文化

5.2.1 以“中体”为基础,添加“西用”元素进行设计

5.2.2 追溯本土的人性化关怀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VI即Visual Identity,通常译为“视觉可识别系统”,是CIS(Corporate IdentitySystem)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最早由二战后德国乌尔姆学院创立,而VI设计概念于1960年代由美国人最先提出和应用。事实上,中国最早的银行“票号”在清未即已不自觉地运用VI系统,以山西票号最为著名,其建筑、铺面招牌、招幌、票据、印章,甚至是布搭子等都是票号的VI视觉可识别系统的基本形式。
   清末民初,外国银行进驻中国,与中国本土票号相互竞争,此时各银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上;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中国银行率先引入西方现代VI视觉可识别系统。之后,面临行业竞争的日渐增大,各个银行先后开始使用现代企业VI视觉设计系统。不容置疑,现代VI设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限制作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里“促进”大于“限制”。但近几年面临更多的经济、人文发展需求时,VI设计系统逐渐显现出“限制”的一面,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对商业银行的VI设计及其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力求正确解读这种设计现象,探寻其起因和演变规律,并且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设想。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提出了课题产生的背景、动机及目的,对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第二章着重叙述了商业银行环境艺术设计及其VI设计的界定、内容、特点及发展历史等概况。
   第三章主要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VI视觉可识别设计系统的相关规范、对商业银行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商业银行VI设计和商业银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等。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在前文的理论基础下,具体分析中国商业银行V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伊始到当代的特征,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VI设计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商业银行营业厅设计的未来提出发展设想。
   第五章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如何重构中国本土商业银行的设计语言。
   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自身对商业银行环境艺术设计的看法和思路,尝试性地探索一条合理的商业银行室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之路。最后期待着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能够让每位需求者都能在使用中得到满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