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
【6h】

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导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结构脉络与研究框架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及其拓荒意义

1.6 应用价值

小结

第2章概论

2.1 现象学

2.2 本论文从现象学界定的建筑

2.3 本论文从现象学界定的影像

2.4 互文性

2.5 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

小结

第3章 文本间性——影像中的建筑

3.1 摄影中的建筑

3.2 电影中的建筑

3.3 电视中的建筑

小结

第4章 主体间性——建筑中的影像

4.1客厅里的影像及其禁忌——住宅作为电视接受的亲情空间与伦理家园

4.2 公共建筑内的影像展映及其作为媒介仪式的人类学意义

4.3 电影院——建筑作为现代人无意识底层性欲乃至原欲泊憩的港湾

4.4 美术馆里的另类影像——建筑对录像或视像艺术

4.5 地下铁内的镜语与拟像——城市中产阶层迅疾旅途中驿动而羁泊的心境

4.6 大遗址乃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影像的介入及其尴尬窘境

4.6园林中的“影”——蕴含丰约人文情愫的营造语汇及其华夏美学韵致

4.8 影像主题建筑“物化”的生活美学及其环境行为学“瞄固”①

4.9 会堂内“可见的/在场”的影像与“不可见/不在场”的权力

4.10因“土”而“乡”:“反规划”的乡土建筑与“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乡村影像

4.11 隐私被广播:从建筑乃至城市“电子眼”的广谱看远程监控影像的伦理悖谬

4.12 数字建筑中虚拟影像的“上手状态”与“苍莽之境”

4.13 建筑与电影的异质同构——从Montage源于Bauhaus说起

小结

第5章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

5.1 作为艺术的建筑与作为艺术的影像之比较

5.2 作为文化的建筑与作为文化的影像之比较

5.3 影像创作充分彰显建筑能动性的策略与方法

5.4 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影像能动性的理念与通途

5.5影像化或高度互文影像的建筑设计乃至工程施工总图

5.6 建筑与影像互文性的意向表征——文脉

5.7 前现象学时期学者对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之认识及其缺憾

5.8 现象学对建筑学理论的统摄与归集

5.9 建筑即影像,影像即建筑

小结

第6章 定量研究

6.1 针对“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的调查与统计

6.2 基于“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问题”的数学建模

小结

第7章结语

7.1 初步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7.3 后续研究展望

图表总释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2010.9~2015.7)

致谢

展开▼

摘要

《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是笔者的博士论文,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建筑与影像的关系。此研究基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认定建筑与影像之间存在互文性,廓清影像中的建筑之文本间性,澄明建筑中的影像之主体间性,指陈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有志于首创建筑影像学。
  具体地,此论文包括《导言》、《概论》、《文本间性——影像中的建筑》、《主体间性——建筑中的影像》、《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定量研究》、《结语》,共七章。
  在对现象学的精髓与局限予以客观评价和辩证分析后,作者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引入“互文性”并将其区分为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两个维度,依此囊括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作者认为,影像中的建筑,主要体现为文本间性,遂从摄影中的建筑、电影中的建筑、电视中的建筑三个层面共15个视角剖析建筑进入影像之后的话语转捩,寻求影像文本中建筑符号的建构性,试图概括建筑与影像作为彼此文本的可能性,尤其二者的某种“文本间位移”。建筑中的影像,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遂立足于建筑的多元化分类,从住宅-客厅、公共建筑、电影院、美术馆、地铁、历史文化遗址、园林景观、权力建筑-会堂、乡土建筑、城市-街道、数字建筑等13个视角逐一剖析,探寻这些不同定位、功能、风格的建筑内各种影像的元素组成、语言建构、美学意蕴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试图概括建筑与影像同时作为主体的可能性,尤其二者的某种“主体间位移”。不论从文本还是从主体,建筑与影像均可互渗互补,作者于是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与比较,分析建筑艺术与影像艺术之异同,辨别建筑文化与影像文化之异同,提出影像创作充分彰显建筑的诸多策略,枚举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影像的数种方法,表明文脉其实正是建筑与影像之间两种互文性的意向表征。但是,在现象学进入建筑学之前,学界却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这种深刻关系,故需以现象学统摄形形色色的建筑学理论,洞明建筑与影像的本己性与一同性。建筑即影像,影像即建筑,只有现象学才能做到如此精准而清晰。
  为了佐证和坐实上述质性研究,笔者设计并完成了17项以上社会调查,跨度从西安、北京到纽约,面向不同社会属性的各种人群,深入田野与一线,广泛搜集数据,进而开展严谨而客观的统计分析。基于此,笔者就“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建筑设计与影像创作的相互借鉴问题”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希冀借此对这两大乃至相关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南。
  在在场与缺场、可见与不可见之中,在看与被看、主我与客我之中,影像与建筑融溶通会,竞合共生,这正是建筑影像学的生存空间。空间之间,象外有象;象象之间,空间无垠。
  本论文系基础理论研究,作者依靠扎实的人文尤其传媒学科积淀,秉持现象学的“悬置—体验—思—真理自明”方法,在建筑与影像之间展开交叉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刷新建筑学理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