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研究——以永寿等驾坡村为例
【6h】

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研究——以永寿等驾坡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1.6研究框架

1.7本章小结

2下沉式窑洞空间更新现状与发展新态势研究

2.1下沉式窑洞民居发展概况

2.2下沉式窑洞空间更新面临的突出问题

2.3基于乡村旅游背景的下沉式窑洞空间更新发展态势

2.4本章小结

3等驾坡村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的空间特征研究

3.1传统下沉式窑洞的生成环境

3.2传统下沉式窑洞聚落的空间特征

3.3传统下沉式窑洞院落的空间特征

3.4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的空间特征

3.5本章小结

4等驾坡村下沉式窑洞空间更新的既有案例解析

4.1基于乡村旅游背景的下沉式窑洞空间更新概况

4.2更新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4.3本章小结

5优秀传统民居案例的空间更新经验借鉴

5.1乡村旅游与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的结合模式借鉴

5.2优秀规划设计案例解析

5.3乡村旅游与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结合的设计经验分析

5.4本章小结

6乡村旅游导向下关中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6.1下沉式窑洞空间的更新原则

6.2下沉式窑洞空间更新的设计策略

6.3等驾坡下沉式窑洞空间的“再”更新设计

6.4本章小结

7结论

7.1结论

7.2存在不足之处与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科研课题

项目实践

奖项荣誉

致谢

展开▼

摘要

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对于传统民居来说既是发展的机会,同时存在更新的挑战。传统民居是乡村的本底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既是旅游的吸引物,传递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又要作为乡村旅游的承载体,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但是传统的民居空间形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旅游发展日益精细化高端化的发展要求,这就产生了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的必然性。将地域文化特色与乡土性融入现代化的建设,创新与保护相互渗透,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永寿等驾坡村为例,从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本底出发,研究其空间特质,分析传统民居遗留的历史问题及其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从而探讨其在现阶段乡村旅游导向下的生存状态及利弊关系,并探索其空间创新的可能性,借鉴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案例,针对不足之处做出示范性的空间更新设计,为关中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树立标杆,先导性的尝试新方法为关中其他传统村落民居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对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的探索更新中,通过对传统平面布局形式的分析研究,延伸出九宫格的平面空间结构,结合旅游发展的多元化功能需求,可生成多种空间组合方式,笔者以其中一种业态组合做出示范性的设计,同时抽取传统窑洞建筑的标志性拱形元素,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将其抽象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形态,在满足旅游现代化要求的同时,做到了传统地域民俗文化和乡土性的有机传承。综上所述,针对下沉式窑洞民居的空间更新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为单一的地下建筑,空间形式单一,院落之间相互独立,空间基本在水平方向排布,功能分区简单,动静关系混乱。而乡村旅游的功能组合之间需要灵活的分区,相互之间也需要一定的内部空间联系。九宫格的划分形式,利用条块结合的平面布局,创造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及业态组合,打破了传统下沉式窑洞单一的空间体验,为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创造灵活的空间形态。上下连贯的功能组合,使得功能分区更加清晰,更好地保障了各自的私密性,同时利用竖向交通,将内部功能串联,减轻了传统院落的交通压力。
  (2)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对于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的更新手法还处于优化和美观的阶段,现代功能的简单叠加和技术的改进,解决了部分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本体的缺陷问题,但对于日益精细化、高端化的旅游趋势,这种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产品显然不能满足要求。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延续传统民居空间的意向,是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在旅游背景下更新发展的趋势。
  (3)下沉式窑洞民居要想满足乡村旅游多样化的业态组合和功能布局,灵活多样的结构体系是支撑空间形态多样化的前提,将传统元素提取,并进行抽象化的“再”更新设计,是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满足乡村旅游发展要求的必要手段。
  (4)传统下沉式窑洞民居保护发展难度较大,通过政府帮扶和村民自己的能力已然不能支持下沉式窑洞民居的更新发展,乡村旅游兴起的热潮是下沉式窑洞民居空间更新的契机,通过社会精英人士的思想意识带动,和开发商的资金注入,加上政府的引导与推广,推动下沉式窑洞民居更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带领当地居民致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消费。进入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下沉式窑洞民居在旅游背景下更新发展的保障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