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失业理论比较研究
【6h】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失业理论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内研究述评

1.3.3国外研究现状

1.3.4国外研究述评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论文创新点

2马克思失业理论的论述

2.1马克思失业理论的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1 学术背景

2.2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思想渊源

2.2.1亚当·斯密的失业理论

2.2.2大卫·李嘉图的失业理论

2.2.3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失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2.3马克思失业理论的研究方法

2.3.1矛盾的分析方法

2.3.2阶级的分析方法

2.3.3动态的、历史的视角分析方法

2.4马克思失业理论的理论基础

2.4.1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4.2劳动力商品理论

2.4.3相对剩余价值理论

2.5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失业原因的分析

2.5.1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2.5.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

2.5.3资本积累加剧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2.6马克思失业理论中失业人口的存在形式

2.6.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2.6.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2.6.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2.7失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2.7.1失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产业后备军

2.7.2失业加大劳动者的工作压力

2.7.3失业加大失业群体的生存压力

3凯恩斯失业理论的论述

3.1凯恩斯失业理论的背景

3.1.1时代背景

3.1.2学术背景

3.2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理论渊源

3.2.1萨伊的失业理论

3.2.2马歇尔、庇古的失业理论

3.2.3凯恩斯对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失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3.3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研究方法

3.3.1系统的分析方法

3.3.2总量的分析方法

3.4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理论基础

3.4.1价格预期和收益预期理论

3.4.2对自由放任经济体制批判的理论

3.5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失业原因的分析

3.5.1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3.5.2政府缺乏宏观干预是造成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

3.5.3三大心理规律造成大量“非自愿失业”人口

3.6凯恩斯失业理论中失业的形式

3.6.1摩擦性失业

3.6.2自愿性失业

3.6.3非自愿性失业

3.7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主要影响

3.7.1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变化是提供劳动力的保障

3.7.2失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破坏作用

4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4.1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联系

4.1.1马克思与凯恩斯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就业不足

4.1.2马克思与凯恩斯都认识到失业会对人们的生存及健康发展造成威胁

4.2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区别

4.2.1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4.2.2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理论基础不

4.2.3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研究目的不同

4.2.4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不

4.2.5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研究方法不

4.2.6马克思与凯恩斯解决失业问题的不同途

4.3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地比较结论

4.3.1马克思失业理论系统科学的揭示了失业

4.3.2马克思失业理论要在现实中不断创新地

4.3.3凯恩斯在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缺陷

4.3.4凯恩斯失业理论存在理论缺陷

5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5.1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5.1.1失业人数居高不下

5.1.2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5.1.3大学生就业困难

5.2造成我国失业现状的原因

5.2.1隐性失业人数多、技术进步与机械化

5.2.2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及其供给与需求

5.2.3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

5.3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指导意义

5.3.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合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3.2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

5.3.3重视发展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

5.3.4 完善我国的人口和区域发展政策以及高校就业政策

5.3.5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5.4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借鉴意义

5.4.1发挥国家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促进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协调

5.4.2带动良性消费偏好,发挥消费对生产带动调节作用

5.4.3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5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协调与融通

6结语

6.1主要观点

6.2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