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毒性研究
【6h】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毒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论文首先调查了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以镉(Cd)为目标研究物,研究了不同Cd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对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的氧化胁迫效应,旨在揭示其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致毒机制,选择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研究了Cd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为评价Cd的水环境生态安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评价了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同时,使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和BCR三步提取法评价了Cu、Zn、Ni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重金属在太湖北部富集严重,BCR提取结果表明,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较高,Ni和Cd的较低,以残渣态为主。Cu、Zn和Ni的还原态含量与沉积物中Fe(Cu:r=0.602,p<0.05;Zn:r=0.678,p<0.05;Ni:r=0.772,p<0.01)、Mn(Cu:r=0.801,p<0.01;Zn:r=0.882,p<0.01;Ni:r=0.882,p<0.01)含量显著性相关;氧化态浓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关性也很好(Cu:r=0.863,p<0.01;Zn:r=0.887,p<0.01;Ni:r=0.896,p<0.01),然而,未发现Cd的这种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GT测定能够反映pH和TOC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通过实验室模拟方法,将河蚬暴露于不同浓度Cd污染太湖沉积物中,研究河蚬肝脏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脂质过氧化及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变化;同时研究了河蚬软体组织中Cd富集量及其水环境中Cd的分布规律,采用DGT和BCR形态分析法分别测定沉积物中Cd有效形态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比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等更敏感,它们在抗氧化防御的第一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丙二醛(MDA)和金属硫蛋白(MT)响应滞后但是测定结果稳定,具有成为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当沉积物中Cd含量为0.91mg/kg时,生物体内就出现了效应,是该试验浓度组中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随着加标浓度增大,DGT和BCR测得Cd浓度值增高,上覆水中Cd含量增加,河蚬体内Cd富集量增多,暴露14d和28d后,DGT及BCR两种方法获得的有效态浓度值与河蚬软体组织Cd富集均显著相关,r2值均在0.9以上。
   (3)将苦草暴露于Cd污染太湖沉积物中,研究了苦草叶片抗氧化系统和叶绿素含量对Cd的响应,苦草叶片和根部Cd富集量,并且分析了BCR提取浓度与苦草组织Cd富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d诱导了苦草叶片组织中自由基的生成,且自由基的信号强度与POD活性呈正相关,揭示金属Cd诱导机体生成活性氧(ROS),导致的氧化胁迫可能是重要的致毒机制;SOD、POD和MDA均是随Cd暴露浓度的增大,其活性或含量是先增后减的,与对照组相比,在低浓度下就有了显著性差异,说明它们对环境中Cd的胁迫是敏感的,可以考虑作为敏感生物标志物;同样Cd含量在0.91mg/kg时,苦草组织就出现了效应,是该实验浓度组中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随着Cd加标浓度增大,苦草体内Cd富集量增多,并且与沉积物中Cd浓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BCR测得Cd浓度值与苦草叶片和根部Cd富集量有很好的相关性,r2值均在0.96以上。
   (4)研究了不同暴露时间,河蚬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对Cd的响应,软体组织中Cd富集量与暴露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SOD、MDA和GSH在较短的暴露时间内,与对照相比,就出现了显著性差异,比CAT和GSSG要敏感;当暴露1d时,生物体内就出现了效应,是该实验浓度组中的最短效应时间;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河蚬体内Cd富集量增大,在第4d时开始迅速增加,28d时达最大值,加标浓度越大,体内富集量越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