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胶州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和环境因子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6h】

胶州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和环境因子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海区环境的影响研究

1.1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影响

1.2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3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营养盐的影响

1.4 滤食性贝类对赤潮生物的影响

2 滤食性贝类的生长研究

2.1 摄食生理研究

2.2 排泄研究

2.3 外界水域环境因子对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的研究

第二章 滤食性贝类与环境相互影响关系的野外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胶州湾水质

2.2 浮游植物数量

2.3 胶州湾浮游植物种类

2.4 叶绿素a的全年变化

2.5 初级生产力的全年变化

3 讨论

3.1 温度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的影响

3.2 盐度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的影响

3.3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胶州湾叶绿素a的影响

3.4 滤食性贝类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3.5 胶州湾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第三章 滤食性贝类与环境相互影响关系的室内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盐度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2.2 温度对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2.3 不同密度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2.4 摄食选择性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组意见

声明

展开▼

摘要

滤食性贝类过滤水体的能力很强,可通过摄食作用自海水中去除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颗粒有机物,直接改变周围水体中悬浮物的密度,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外界环境因子也影响着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如盐度、温度和养殖密度等因子的变化都会对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率和清滤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胶州湾养殖海域进行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调查分析与实验室内调节温度、盐度和养殖密度变化观察滤食性贝类生理变化的模拟实验相结合,具体研究了滤食性贝类养殖和环境因子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如下:
   1、胶州湾浮游植物现状的初步研究
   根据胶州湾的地理状况与生态类型,在胶州湾设立4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于2006至2007年连续采样2年,每月采样一次。2006年对4个站位的浮游植物样品分析鉴定,浮游植物共有35种,隶属硅藻、甲藻和金藻3个门,其中硅藻31种,甲藻3种,金藻1种。表明在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中,硅藻占绝对优势,为88.57%,甲藻次之,占8.57%,金藻最少,仅为2.86%。主要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柔弱根管藻和中肋骨条藻。2007年对4个站位的浮游植物样品分析鉴定,浮游植物共有41种,隶属硅藻和甲藻2个门,其中硅藻37种,甲藻4种。表明在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中,硅藻占绝对优势,为90.24%,甲藻占9.76%。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劳氏角毛藻和奇异菱形藻。
   2、胶州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对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从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叶绿素a的数值变化情况来看,胶州湾贝类养殖区的叶绿素a的变化区间为0.4~1.8之间,均值高峰出现在1、2月和7、8月,形成2次高峰。叶绿素a的全年变化情况,夏季>冬季>春季>秋季。
   从2006年和2007年初级生产力数值变化情况来看,胶州湾初级生产力2006年全年变化范围为200~800 mg·C·(m2·d)-1,平均值为339.6733 mg·C·(m2·d)-1,初级生产力在6~8月份形成明显的高峰,平均值为650.3129 mg·C·(m2·d)-1。胶州湾初级生产力2007年全年变化范围为170~700 mg·C·(m2·d)-1,平均值为300.8168 mg·C·(m2·d)-1,初级生产力在6~8月份形成明显的高峰,平均值为567.0419 mg·C·(m2·d)-1。
   3、盐度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在15‰~25‰的盐度范围内,蛤仔的摄食率IR和清滤率CR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5‰时达到最大值,而在25‰~35‰盐度范围内,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小。菲律宾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25‰时与15‰,20‰差异显著(P<0.05),与30‰时差异不显著(P>0.05)。
   在15‰~30‰盐度之间,栉孔扇贝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大,在30‰时达到最大值。当盐度继续增大时,各生理指标不再增加,反而开始下降。栉孔扇贝摄食率30‰时最大,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清滤率30‰时,达到最大值,与35‰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
   4、温度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在9℃~21℃温度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和清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到21℃达到最大值,21℃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摄食率和清滤率开始下降。21℃与9℃、15℃时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21℃与26℃差异不显著(P>0.05)。
   在9℃~21℃温度范围内,栉孔扇贝的摄食率和清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到21℃达到最大值,21℃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摄食率和清滤率开始下降。21℃与9℃时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15℃与26℃时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差异不显著(P>0.05)。
   5、养殖密度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和清滤率的影响
   在水槽内养殖菲律宾蛤仔,密度为2、4、6和8个/槽,即842 ind/m3、1684 ind/m3、2526 ind/m3和3368 ind/m3。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菲律宾蛤仔的清滤率和摄食率成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菲律宾蛤仔对裸甲藻的摄食率要明显高于三角褐指藻和金藻,具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在清滤率方面,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在水槽内养殖栉孔扇贝,密度为1、2和3个/槽,即215 ind/m3、431 ind/m3、和647 ind/m3。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栉孔扇贝的清滤率和摄食率成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栉孔扇贝对裸甲藻的清滤率要高于其他2种藻,具有较高的滤水效率。
   6、摄食选择性的研究
   单种实验表明,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对三角褐指藻的摄食率和清滤率均高于中肋骨条藻和等鞭金藻,两种摄食指标的结果均表明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对三种纯藻在摄食选择性上表现为: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等鞭金藻。混合藻种实验表明,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对中肋骨条藻的体积摄食率高于三角褐指藻和等鞭金藻,此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在2组混合藻液中,均倾向于摄食中肋骨条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