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西陇县出土两千年前人牙颌状况的研究
【6h】

陕西陇县出土两千年前人牙颌状况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人类由猿进化到人,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咀嚼器官的变化和口腔疾病的流行,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相应改变。国内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但因年代久远,标本并不完备,所以研究的进程中仍存有许多空白,期待着更多的新的研究。 自1991 年6 月开始,陕西省考古队对陕西陇县店子村的古代墓葬区进行了发掘整理,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以及人的颌骨标本。本实验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陕西陇县出土的全部人颌骨和牙齿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测量和口腔患病情况的记录。实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资料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男女均有,年龄在35 岁至60 岁之间。 口腔疾病的判定参照最新且最权威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并根据实验对象性别的不同,对所有测量指标进行了分组数据统计和讨论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一、牙齿形态学方面共测量59例个体的832颗恒牙。测量结果提示:尖牙是上、下颌中最长的牙齿。上颌中切牙长于侧切牙,而下颌中切牙短于侧切牙。上颌第一前磨牙除冠厚小于外,其余测量项目均大于第二前磨牙,而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形态学上则没有明显的区别。上、下颌磨牙中,无论是全长、冠长,还是根长,均是第二磨牙最大。上颌磨牙的冠宽、冠厚、颈宽、颈厚无明显区别,而下颌磨牙的各项数据,均为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上颌中,男性尖牙的冠厚与颈厚,第一磨牙的冠厚,第二磨牙的根长均大于女性。下颌中,男性侧切牙的全长和冠宽,尖牙的冠宽,第一前磨牙的根长、冠厚与颈厚,第一磨牙和第三磨牙的冠厚均大于女性。 二、下颌骨形态学方面下颌骨形态学测量结果为:髁突间宽123.46±5.54mm ,喙宽96.48±6.54mm ,角宽103.48±7.83mm ,颏孔间宽48.98±3.22mm ,联高32.64±4.30mm 。体高左31.46±3.13mm 、右32.12±2.65mm ,体厚左12.77±1.34mm、右12.86±1.56mm,下颌支最小宽左34.03±2.72mm、右34.34±2.76mm,切迹宽左36.41±2.90mm、右37.52±2.62mm,下颌体长77.09±4.08mm,切迹深左14.50±1.73mm、右14.89±2.00mm,下颌支高左62.54±5.49mm 、右63.08±5.46mm ,下颌角左122.28±6.51mm 、右120.75±5.15mm。 对颏孔进行形态测量后,当时出土人群的颏孔孔型以卵圆形居多,卵形最少。颏孔以向后上方开口最多,向上方开口最少。颏孔位于第二前磨牙下方者最多(37.08%),其次是位于第一、二前磨牙之间(28.09%)。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下方者均未发现颏孔。 三、口腔疾病流行病学方面牙周病方面。在总共59具标本共832个牙齿中,共有46个个体的372个牙齿有牙槽骨水平型吸收,其中上颌150个,下颌222个。患牙占观察牙齿总数的44.72%。其中,男性有30人出现牙槽骨水平吸收,共有261个患牙;女性有10人出现牙槽骨水平吸收的情况,共有60个患牙;性别不明个体6人,共有51个患牙。 龋病方面。在所有标本中,共计有34 人患有龋病,患病率为57.63 % 。 其中男性22 人,患病率为59.46%;女性8 人,患病率66.67%.性别不明者4人。在上下颌牙齿中,不分男性与女性,较易发生龋病的部位首先是牙齿的根面,其次为牙齿的牙颈部,再次为牙齿的牙合面。最不易出现龋病的部位是牙齿的邻面及舌面。从龋患在牙位上的分布看,无论是上颌,还是下颌,在易致龋的牙齿顺序和牙齿发生龋病的概率两个方面,第一磨牙均低于第二磨牙。 氟斑牙方面。上颌牙齿中,氟斑牙发病率最高的是上颌第一磨牙,其次是上颌尖牙,发病率最低的牙齿是上颌中切牙。下颌牙齿中,氟斑牙发病率最高的是下颌第一磨牙、其次是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发病率最低。 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观察距今2000 年前陕西陇县出土颌骨及牙齿标本,测量了其形态学指标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观察到在2000 年前的人类社会,各种口腔疾病已经相当普遍了。当时人群在龋病的类型和好发部位与现代人有所不同。而发生牙槽骨的水平型吸收的情况要高于现代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颌骨牙齿演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也影响着不同年代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展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