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研究——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6h】

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研究——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代理获取

摘要

实验背景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导致的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目前心房颤动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房颤动有关,加强对心房颤动的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以发病机制为基础的治疗途径(mechanism-based therapeutic approaches)可能为心房颤动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等并发症治疗。药物和外科手术复律有较高的复发率,射频消融术虽然降低了复发率但是费用较贵。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一种有效的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这种有效性可以通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来加强,因而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部分患者通过电复律仍不能转复窦性心律,因此影响心房颤动复律的因素备受关注。 目的 1. 以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管紧张素Ⅱ及左房内径为观察指标,探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探讨影响心房颤动电复律成功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因素。 方法 第一部分:按入选标准纳入房颤患者64 人入试验组,门诊就诊的窦性心律患者30 人入对照组。心房颤动患者分三亚组,分别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比较试验组、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亚组间在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C 反应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纳入拟行电复律的房颤患者43 人入试验组,门诊就诊的窦性心律患者30 人入对照组。根据电复律是否成功将试验组分为成功复律组和失败组两亚组。比较试验组、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亚组间在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C 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各亚组间还进行年龄、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和伴发疾病的比较。复律成功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调查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复律前左房内径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 实验结果 1. 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左室射血分数低(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各房颤组血清hsCRP、Hcy 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Hcy 浓度比阵发性房颤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Hcy 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阵发性房颤与对照组相比,Ang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水平均显著低于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与永久性房颤组的Ang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3. 与房颤电转复成功组相比,转复失败组年龄大(P<0.05),多合并瓣膜性病变(P<0.05),房颤持续时间长(P<0.05),左房内径大(P<0.05),hsCRP水平高(P<0.05)。经多因素分析,hsCRP 水平OR 为2.1 (95%CI 1.4-3.2,P=0.004)、左房内径OR 为1.8 (95%CI 1.2-2.2, P=0.006)和房颤持续时间OR为2.8 (95%CI 1.6-4.0, P= 0.007)。 4. 23 例成功转复患者共经随访9 月(无失访),其中3 月内复发5 例,3~6 月内复发3 例,6~9 月复发2 例,平均复发时间5 月。复发患者3 人行再次电复律,2 人转复成功,其他患者予控制心室率治疗。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hsCRP 高于未复发组(P<0.05),两组左房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 炎症、氧化应激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心房电生理重构及结构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与复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高敏感CRP、左房内径及房颤持续时间是影响房颤电复律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