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kit受体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6h】

C-kit受体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2 与皮肤色素沉着有关的受体的研究进展

正文

C-kit 受体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皮疹好发于面部,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对黄褐斑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其病因仍不太清楚,临床治疗上也无特效的方法[1],因此研究其色素沉着的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黄褐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研究表明,皮肤色素加深主要是由于皮肤中的黑素颗粒增多引起的。人类皮肤色素沉着过程主要为:成熟的黑素小体合成黑素,黑素小体向树突远端转移传递至邻近角质形成细胞,然后在角质形成细胞内分布和降解。在这一过程中,黑素颗粒合成增多、黑素颗粒从黑素小体向邻近角质形成细胞转运减少及角质形成细胞新陈代谢下降等环节都有可能引起皮肤中的色素沉着。
  Imokawa[2]认为在黑素细胞的增殖以及黑素颗粒的合成、成熟、转运等过程中,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可以分泌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构成网络,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其中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和c-kit受体就是其中一对重要的细胞因子,主要调节黑素的合成[3]。
  本实验研究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it受体在不同色素性皮肤疾病中的表达进行染色,并采用CMI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空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制),进行染色后的病理形态学图像定量分析,初步探讨c-kit受体在黄褐斑中的特异性表达,以及其在黄褐斑色素沉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1.收集空军总医院皮肤科2004年6月~2008年4月黄褐斑、黑变病、炎症后色素沉着病理标本32份,所有标本诊断均经临床及病理学证实。其中实验组黄褐斑12例,对照1组黑变病9例,对照2组炎症后色素沉着1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kit受体在三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2.每张切片在显微镜物镜40X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进行彩色图像采集与存储,图像分析时先期进行阳性目标(靶目标)的彩色分割、编辑,从而获得满意的图形图像后,对标本进行染色后的病理形态学图像定量分析,计算出每个视野的形态学阳性目标中的多项测量参数。本实验主要获得实验组与两对照组阳性目标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及各组间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的标准差(x±S)并进行比较。
  3.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两两t检验。
  结果
  1.黄褐斑皮损的c-kit受体阳性表达产物为浅红至深红色颗粒或团块,定位于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胞浆或细胞膜表面及毛囊周围的表皮细胞,在表皮基底层处形成红色条带,其他部位几乎无表达;黑变病及炎症后色素沉着皮损真皮中有少许吞噬黑素颗粒也呈现红色,考虑为吞噬的黑素颗粒染色,c-kit受体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
  2.c-kit受体在三组中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两两t检验,可以看出黄褐斑组中c-kit受体平均积分光密度值(1.18±0.38)明显高于黑变病组(0.38±0.08)及炎症后色素沉着组(0.42±0.07),差异显著(p<0.05),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c-kit受体在黄褐斑组皮损的表达量及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的黑变病及炎症后色素沉着组皮损,而两对照组之间c-kit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表明c-kit受体在黄褐斑发生机制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为其他色素增加或色素脱失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预防和治疗黄褐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李菲;

  •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学科 皮肤病与性病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广,孟如松;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758.42;
  • 关键词

    C-kit受体; 黄褐斑;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