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胱硫醚-γ-裂解酶在大鼠耳蜗的分布及噪声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6h】

胱硫醚-γ-裂解酶在大鼠耳蜗的分布及噪声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噪声的基本概念

2 噪声性聋的病因

3 发病机制

4 噪声性听觉损伤的机制

5 噪声性聋的预防及治疗

6 噪声性聋模型的研究进展

内源性硫化氢/胱硫醚-γ-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 硫化氢的特性

2 内源性硫化氢的生理功能

胱硫醚-γ-裂解酶在大鼠耳蜗的分布及噪声刺激后的表达变化

实验一:胱硫醚-γ-裂解酶在大鼠耳蜗的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观察

实验二 噪声性模型的建立

实验三:RT-PCR 检测 CSE 基因在噪声刺激前后的变化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日趋增大,长期接触噪声可以对人体许多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尤以听觉器官损害最为突出。大量研究显示,内耳微循环障碍,是噪声导致耳聋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耳蜗微循环的研究一直是耳科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硫化氢(H2S)等气体信号分子成为改善血管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内源性的H2S的生理特性及血管效应,以及噪声性听力损伤过程中耳蜗血管微循环障碍的理论,我们从H2S在大鼠耳蜗的分布及调节功能入手,观察了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在大鼠耳蜗的分布及在噪声刺激后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硫化氢在内耳微循环中的作用、防治噪声性耳聋方面提供实验思路和依据,为预防和治疗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内耳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CSE在正常成年SD大鼠耳蜗内的分布及定位。噪声暴露采用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1天组、1周组、3周组,后3组分别暴露于110dBSPL宽带白噪声中。噪声暴露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接受强噪声刺激前后CSEmRNA在耳蜗内的表达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显示CSE主要表达在大鼠耳蜗的血管纹以及耳蜗微小血管处;在耳蜗内外毛细胞,各类支持细胞,盖膜、蜗神经节处未见明显表达。RT-PCR结果显示随着噪声刺激时间的延长,CSE在mRNA水平的表达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
  结论:
  CSE在耳蜗内有明确的表达,在噪声刺激前后可能参与了耳蜗微循环的调节,提示其在改善耳蜗血循环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以上研究为噪声性聋的发病机理、预防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