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ajal间质细胞在实验性乳鼠巨结肠模型不同肠段的分布变化研究
【6h】

Cajal间质细胞在实验性乳鼠巨结肠模型不同肠段的分布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文献回顾

正 文

实验一 实验性巨结肠乳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Cajal 间质细胞在乳鼠巨结肠模型不同肠段的分布变化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附 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种肠神经系统先天性异常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1]。目前多认为遗传及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调控的结果[2]。发病率为1/5000,以男性多见,男:女为4:1。近年来HD的发病率似有上升趋势[1,2,3]。主要病理改变为病变结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病变结肠持续性痉挛,狭窄,肠蠕动障碍,近端肠腔扩张,内容物潴留,形成巨结肠。新生儿表现为胎粪延迟排出、肠梗阻等症状,婴儿和成人表现为严重便秘、腹胀,常合并小肠结肠炎、低位肠梗阻,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2,4]。研究显示,HD患儿严重的结肠功能障碍与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ICC的分布、数量及功能密切相关[4]。ICC广泛分布于消化道,是胃肠慢波活动起搏细胞及基本电节律的主要传播细胞[5],并参与胃肠道神经信息的传递[3]。由于直接人体研究会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以6~7日龄SD乳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巨结肠模型,采用ICC的特异标志物c-kit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对ICC在巨结肠模型狭窄段、扩张段和移行段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探讨ICC在HD发病中的作用,为研究HD肠运动功能障碍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为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HD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病程演变特征及治疗方面等奠定实验基础。
  目的用化学方法选择性损毁6~7日龄SD乳鼠结肠神经节细胞,建立接近于人类HD的实验性乳鼠巨结肠模型;通过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鉴定模型;c-kit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实验性乳鼠巨结肠模型结肠狭窄段、扩张段、移行段和正常组中ICC分布、形态变化,探讨ICC在HD发病中的作用,为探索适应范围广、安全、有效、无创的治疗新方法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1.9窝(每窝10只乳鼠)6~7日龄SD乳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3窝用0.1%苯扎氯铵(Benzalkoniumchloride,BAC)溶液处理降结肠15min,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
  2.分别于术后第1、3、5、6、7周每组随机取2只乳鼠处死,通过大体观察处理段结肠及近端结肠形态变化,组织学病理学、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肠神经节细胞的消除情况。
  3.c-kit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CC在乳鼠巨结肠模型结肠狭窄段、扩张段、移行段和对照组的分布、形态变化。
  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3周大体观察无明显变化,术后4~6周实验组部分大鼠出现腹胀,排便减少,粪便颗粒变小,处死后大体解剖可见BAC处理段狭窄。术后7周实验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减少,腹胀,精神萎靡,消瘦,粪便颗粒比对照组和正常组干燥且明显变小,处死后大体解剖发现,BAC处理段肠管狭窄痉挛,无蠕动,病变近端肠管扩张,肠腔内容物潴留。对照组及正常组大鼠肠管无此变化。
  2.实验组术后1、3、5、6周组织病理学可见肌间及粘膜下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术后7周肌间及粘膜下神经节细胞完全消失,肠壁其他结构完整,未发现瘢痕的形成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对照组和正常组可见正常的肌间和粘膜下神经节细胞。
  3.实验组S-100蛋白和NSE表达在术后1、3、5、6周位于肌间及粘膜下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术后7周肌间及粘膜下S-100蛋白和NSE表达的神经节细胞完全消失,对照组及正常组无明显变化。术后7周通过大体观察、实验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肌间和粘膜下神经节细胞消失,表明巨结肠模型建立成功。
  4.c-kit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ICC在实验性乳鼠巨结肠不同肠段的分布。对照组结肠组织ICC主要分布于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ICC呈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狭窄段结肠组织ICC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较移行段、扩张段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CC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移行段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减少(P<0.05),其形态部分接近正常,但ICC缺乏连续性分布,未能形成正常的网络状结构。扩张段与对照组结肠组织内ICC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6~7日龄乳鼠用0.1%BAC可成功建立乳鼠巨结肠模型,该模型与HD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
  2.结肠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与HD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3.NSE、S-100蛋白可作为诊断和鉴别HD的特异性指标;
  4.观察ICC在乳鼠巨结肠模型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肠管分布与形态的差别,发现人工制备的乳鼠巨结肠模型狭窄段结肠组织ICC的分布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减少,ICC形态变钝、突起减少或消失,网络状结构受到破坏,更直观的体现了ICC与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