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及其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
【6h】

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及其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文献回顾

1. 帕金森病研究现状

2、神经系统的同步振荡理论

3、BG-皮层环路的异常同步振荡已成为 PD 的新病理机制。

4、神经元的共振现象

5、基底节、丘脑底核

6、Ih 的功能及其和 PD 的关系

正 文

第一部分 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共振现象及其离子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丘脑底核神经元共振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 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大脑是一个高度分布式系统,不同感知信息在大脑的不同脑区得到处理和并行执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中心负责管理不同脑区功能的协调。大脑的“同步振荡”活动被认为是“捆绑”一些空间上分隔,但又彼此相关的神经信息的机制之一,可协助大脑实现多脑区的协同工作。目前普遍认为神经元共振是神经网络振荡活动的重要基础。现已发现皮层和海马等部位神经元均存在共振现象,并证实这些细胞的共振参与了振荡节律的形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但对基底节(BG)各核团神经元共振特性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研究BG各核团神经元的共振及其机制,有可能帮助我们深入认识BG系统调节运动功能的电生理机制。
  帕金森病(PD)等病理条件下,BG的异常同步振荡可通过神经投射通路影响大脑皮层,导致皮层感觉运动区活动异常,从而错误地“捆绑”了多脑区的运动信息,造成本该协同工作的肌肉群发生紊乱,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目前,BG-皮层环路的异常同步振荡已成为PD的新病理机制,但发生异常振荡的机理仍不清。神经元共振是神经网络振荡活动的重要基础,故研究BG各核团神经元的共振现象及其和PD的关系意义重大,有可能在PD发生的电生理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丘脑底核(STN)在PD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临床DBS治疗PD的主要靶核之一。目前已证实黑质致密部和STN间存在直接的多巴胺能纤维联系,多巴胺可通过STN神经元表面的多巴胺受体直接作用于其神经元。故本课题首先选取STN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共振现象及机制,并深入研究该神经元共振和多巴胺受体的关系。
  实验目的:
  (1)研究STN神经元是否有共振现象并研究其常规特性;
  (2)探索STN神经元共振的离子机制;
  (3)分别研究多巴胺D1、D2受体阻断剂对STN神经元共振特性的影响及其和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流(Ih)的关系;
  (4)初步探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影响STN神经元共振的信号转导途径。
  实验方法:
  (1)脑片准备及钳制细胞
  异氟烷吸入麻醉后断头处死大鼠(13-18天,雄性),迅速取脑,置于予充混合氧(95%O2,5%CO2)的冰浴人工脑脊液(ACSF)中,振动切片机切取含STN的脑片(350-400μm),在ACSF中孵育(34℃)1小时,以恢复脑片状态,将脑片移至记录浴槽,用氧饱和的ACSF持续灌流(2ml/min)。开启浴槽加热系统,使脑片温度维持在34℃。镜下定位核团并选取活性较好的细胞,常规钳制细胞形成全细胞模式,所用玻璃微电极电阻3-7MΩ。让细胞恢复约5分钟后,利用细胞的电生理特征鉴定细胞并测试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等常规参数,选择串联电阻在10-20MΩ,静息电位负于-55mV,同时动作电位超射较好的神经元进行实验。
  (2)神经元共振特性测试
  在全细胞电流钳模式下,先用直流电将细胞钳制于目标电压(-50mV,-60mV,-70mV,-80mV及-90mV),通过记录电极给予细胞一个振幅固定、频率随时间线性增大的正弦电流(ZAP)刺激,记录神经元的电压反应。共振表现为神经元膜电压在某个特定的频段出现一个可重复的凸起——共振峰,共振峰所对应的频率即为细胞的共振频率(fres)。为了量化共振的强度,将共振峰的阻抗值与0.5Hz对应的阻抗值的比值作为衡量共振强度的指标,称为Q值。调整ZAP电流强度使其引起的电压反应峰—峰值控制在±10mV以内,以免诱发动作电位,必要时可适当使用河豚毒素(TTX)。为了方便测量fres及Q值,将记录到的电压反应和输入的ZAP电流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计算阻抗值(Z),公式为:Z=FFT(V)/FFT(I),绘制阻抗曲线,在阻抗曲线上很容易读出fres并计算出Q值。为了排除刺激的时间依赖性对细胞共振峰的影响,给予反向ZAP电流(时程20s,频率18-0Hz)刺激,观察细胞的电压反应与正常ZAP刺激结果是否一致。
  (3)神经元放电的频率选择性测试
  在全细胞电流钳模式下,先用直流电将细胞钳制于目标电压(-70mV),通过调节增益水平逐渐加大ZAP电流的幅度,直至刚刚出现动作电位,观察细胞放电所对应的频段。为了排除放电的时间及波形依赖性,换一种刺激方式,给予不同频率的等幅恒频的正弦电流刺激,同法观察细胞的优先放电频率。
  (4)神经元Ih的记录
  钳制细胞形成全细胞模式并待细胞状态稳定后,在全细胞电压钳模式下,给予一串超极化step电压刺激,记录膜电流,Ih表现为一缓慢激活的内向电流。
  (5)Ih在STN神经元阈下共振及放电频率选择性中的作用
  在外液中给予Ih特异性阻断剂ZD7288(20μM),观察给药前后STN神经元阈下共振及放电频率选择性的变化。
  (6)不同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对STN神经元共振的影响
  ①分别给予氯氮平(Clozapine,50μM)、氟哌啶醇(Haloperidol,30μM)、SCH-23390(1μM)、舒必利(Sulpiride,1μM)等不同亚型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观察给药前后STN神经元共振特性的变化,研究其对STN神经元共振特性的影响。
  ②前面实验证实D2受体特异性阻断剂Sulpiride可阻断STN神经元的共振现象,但D1受体特异性阻断剂SCH-23390对共振无显著影响。故我们进一步研究Sulpiride对Ih的影响,探索其影响共振的离子机制,并研究其对STN神经元放电频率选择性的影响。
  (7)Sulpiride影响STN神经元的信号转导途径初探
  ①按下表分组、加药(n=10)
  ②主要观察指标有:神经元阈下共振特性、神经元放电的频率选择性。钳制细胞形成全细胞模式后等20min左右,待GDP-β-S、GTP-γ-S、GTP等药物扩散至细胞内、有效作用于细胞后再开始实验,方法同前。
  (8)所记录神经元的定位及形态学观察
  随机抽取部分神经元(15个)行荧光黄标记染色,用含荧光黄的电极内液(1.5‰)在避光条件下钳制细胞,常规行电生理记录,留置电极30min以上,荧光光源下观察神经元形态,确认染色充分后,缓慢退出电极。将脑片切掉一角并记录,以标记正反面,在4%多聚甲醛中避光固定。将甲醛固定过的脑片铺于载玻片上,有标记细胞的一面朝上,荧光封片液、指甲油封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9)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实验结果用均值±标准差(x±SD)表示。各组间的数据用One-wayANOVA或Two-wayANOVA进行比较,两两之间用LSD方法进行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如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实验结果:
  (1)STN神经元的形态学定位及电生理鉴定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黄标记的STN神经元,低倍镜下证实实验所选细胞均位于STN,高倍镜下可见神经元胞体、轴突清晰可见,形态符合STN神经元特征。电压钳下给予一串超极化Step电压刺激,可见明显Ih及尾电流。电流钳下给予一串外向电流刺激,使细胞超极化,记录细胞的电压反应,其主要特征有刺激起始段的“Sag”、刺激末伴随动作电位的反跳去极化及动作电位后的平台电位,符合STN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2)STN神经元的阈下膜共振
  在34℃条件下,将细胞钳制于-70mV水平,给予ZAP电流刺激,记录到的电压反应呈梭形,在2.5-3Hz频段,电压反应显著增强,证实细胞存在共振现象。将数据做快速傅立叶变换,绘制阻抗曲线,可见该细胞fres亦在2.5-3Hz频段。统计分析示神经元共振的fres和Q值分别为2.67±0.29Hz和1.093±0.0202(n=8)。反向ZAP电流刺激产生的电压反应较上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n=6)。
  (3)STN神经元共振的温度依赖性
  将细胞钳制于-70mV水平,在30℃、34℃、38℃三个不同温度水平观察STN神经元的共振特性。神经元fres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统计数据示:神经元fres在30℃、34℃、38℃条件下分别为1.99±0.36Hz、2.67±0.29Hz、4.07±0.40Hz,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三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n=8)。
  (4)STN神经元共振的电压依赖性
  在-60mV到-90mV水平神经元对ZAP电流的电压反应呈梭形,共振明显。fres随电压的超极化而升高,可从-60mV时的2.01±0.25Hz升高到-90mV时的3.09±0.32Hz,经方差分析统计各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n=10)。Q值亦有显著电压依赖性,-60mV、-90mV时其水平较低,-70mV条件下Q值最大,达1.092±0.021。-50mV条件下神经元对ZAP电流的电压反应呈喇叭口状,无明显共振现象。
  (5)STN神经元放电的频率选择性
  给予ZAP电流证实STN神经元存在阈下共振后,逐渐加大ZAP电流的幅度,直至刚刚出现动作电位,发现细胞最先出现放电的频段和其fres一致。换一种刺激方式,给予不同频率的等幅恒频的正弦电流刺激,结果亦证实细胞最先出现放电的频段与fres一致。
  (6)抑制Ih可阻断STN神经元的阈下共振及其放电频率选择性
  在全细胞电压钳模式下,Ih表现为一缓慢激活的内向电流,在各电位水平均可被ZD7288显著抑制(P<0.05,n=12)。生理条件下神经元存在共振现象,放电的频率选择性明显,给予ZD7288阻断Ih后,记录的电压反应变为喇叭口状,共振消失、神经元放电的频率选择性也同时消失。统计分析显示ZD7288消除共振及放电频率选择性的有效率均可达100%(n=10)。
  (7)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对STN神经元阈下共振的影响
  外液中加入Clozapine(50μM)或Haloperidol(30μM)同时阻断D1、D2受体后,神经元对ZAP的电压反应呈喇叭口状,共振现象被消除。外液中加入Sulpiride单纯阻断D2受体效果类似。统计分析显示Clozapine、Haloperidol及Sulpiride消除共振的有效率均可达100%(n=10)。外液中加入SCH-23390单纯阻断D1受体,STN神经元阈下共振未见明显改变(P>0.05,n=10)。
  (8)Sulpiride对STN神经元放电频率选择性的影响
  在34℃、-70mV条件下,给药前,细胞最先出现放电的频段与细胞的fres一致。外液中加入Sulpiride(1μM)阻断D2受体后,细胞在最低频率处首先出现放电,与ZD7288的效果类似。更换刺激方式为不同频率的等幅恒频的正弦电流刺激,结果类似。上述两种方法均证实Sulpiride阻断STN神经元放电频率选择性的有效率达100%(n=1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