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源CT冠脉CTA在冠心病中的诊疗价值评价
【6h】

双源CT冠脉CTA在冠心病中的诊疗价值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二、冠心病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及特点

三、双源 CT 冠脉成像在冠心病中应用

正文

试验一 DSCTA 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CAG 检查

3 讨论

试验二 DSCTA 对冠脉 PCI 术后管腔再狭窄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冠心病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危险性疾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成为临床的首要任务。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一直是评价冠脉狭窄的“金标准”,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CAG检查冠脉无明显狭窄患者亦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并且尸检发现患者已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能直接观察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准确判断斑块性质,因此,IVUS已被认为是评价斑块性质的“金标准”。然而,CAG和IVUS均为有创性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并发症,IUVS又因为费用昂贵难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SCT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检查,具有极高的时间及密度分辨率,不仅能很好的显示冠脉狭窄程度且能分辨管壁斑块特征,对于高心率容忍度高,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临床疑是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DSCTA、CAG、IVUS及CMRA四项检查,对四项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对比分析,探讨DSCTA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1、对临床疑是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DSCTA、CAG、IVUS及CMRA四项检查,对四项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对比分析,评价DSCTA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诊断的准确性,探讨双源CT冠脉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诊疗价值。
  2、对临床PCI术后复查疑似管腔再狭窄患者进行DSCTA、CAG、IVUS三项检查,以IVUS结果为参照,评价DSCTA诊断冠脉PCI术后管腔再狭窄的准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1、收集2009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共15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DSCTA、CAG、IVUS和CMRA的4项检查资料。①以CAG结果为参照,分别进行DSCTA与CAG、CMRA与CAG的管腔狭窄程度诊断准确性对比评价;②以CAG为金标准,进行DSCTA及CMRA的诊断效能评价;③以IVUS为金标准,进行DSCTA对病灶斑块成分诊断准确性评价。
  2、收集2009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共15例PCI术后复查疑似管腔再狭窄患者的DSCTA、CAG、IVUS的检查资料,以IVUS结果为参照,评价DSCT对冠脉PCI术后管腔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1、15例患者有60处冠脉,57个测量位置参与了统计分析: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上,以CAG为标准,DSCTA判断正确53处,4处轻判,0处重判;CMRA判断正确52处,5处轻判,0处重判;②以CAG为金标准,CMRA、DSCTA的诊断准确性对>50%冠脉狭窄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③DSCTA与IVUS在检出冠脉斑块上无明显差异(k=0.759,k>0.75);DSCTA诊断钙化斑块的准确性高于非钙化斑块。经统计学处理,均采用效度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无明显差异。。
  2、15例患者DSCT、CAG及IVUS分别诊断支架内再狭窄<50%的患者10例、13例、11例;支架内冠状再狭窄>50%患者为5例、2例、4例。三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439,p>0.05)。
  结论:
  1、DSCTA可以清楚的显示管径>2mm的冠状动脉,可以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尤其对正常冠脉及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是非侵袭诊断CAD的良好方法。又因DSCTA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对斑块的显示和测量更为精确,对管壁钙化或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非常高,并可以判断斑块性质。因此DSCTA可以作为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检查方法,是高危人群筛查的首选方法。
  2、DSCTA可以安全无创显示支架的位置、长度、有无再狭窄及内膜增生等情况,能准确评估PCI术后再狭窄,与IVUS结果无明显差异,是排除支架内再狭窄随访的良好工具。但受支架直径、厚度、运动伪影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图像质量,造成对支架内管腔再狭窄度高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