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SPECT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评价
【6h】

SPECT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方法的回顾

二、SPECT 脑血流灌注显像

正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AS)是一种高风险、高发病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IS)发作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欧美,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8%~10%。而在亚洲人中的患病率更高,约22%~26%。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风险为10%~50%,即便有最佳的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复发率仍高达10%~24%。
  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发展到目前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考虑,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仅对于灌注失代偿性缺血具有改善脑血流灌注的治疗作用,对于缺血性卒中的其它发生机制治疗意义不大,因此只有对存在狭窄相关的脑内低灌注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才最具有治疗意义。目前,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手术适应症,仅从与症状相关的血管狭窄率角度考虑,尚不完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应该成为术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与强化内科治疗对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复发性卒中的研究仍存在争议。远期疗效、术前评估将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目的:通过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行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术后随访,做出远期疗效评价,分析术前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分组对术前评估的意义。
  方法:对42例经DSA证实明确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50%)患者,在进行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前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术后3月复查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通过术前术后比较,对两组行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做出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疗效评价。术后1年随访,比较低灌注组与正常灌注组的远期疗效,分析术前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分组对术前评估的指导意义。
  结果:发病症状与灌注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即低灌注组引发的缺血事件一般为缺血性卒中,正常灌注组引发的缺血事件一般为TIA(P<0.01)。低灌注组术后血流灌注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正常灌注组与术前相比改善不明显(P=0.059)。两组术后随访显示:正常灌注组复发性TIA的发生率较低灌注组高(P<0.05)。低灌注组术前术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支架成形术对低灌注组有改善神经功能作用。
  结论:存在狭窄动脉相关颅内低灌注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表现多为缺血性卒中,正常灌注患者,表现多为TIA。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可以明确改善颅内低灌注区的血流灌注,但对颅内血流灌注正常者改善不明显。术后随访也显示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事件的预防,具有与动脉狭窄相关的低灌注区的患者较好。低灌注组术前术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支架成形术对低灌注组有改善神经功能作用。因此,具有与动脉狭窄相关的颅内低灌注区的患者为卒中的高危人群,更具有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手术适应症。SPECT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