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置变化的CBCT研究
【6h】

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置变化的CBCT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2.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3.DICOM颅面影像的处理

4.近心骨段的三维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正文

实验一 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置变化的三维可视化重叠

1 材料

2 方法

3结果

4 讨论

5结论

实验二 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表面位移的半定量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实验三 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置变化的定量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实验四 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移与下颌后退量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下颌双侧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steotomy,BSSO)是正颌外科移动下颌骨最为常用的术式。然而临床上其复发率高达26%。影响这种单颌手术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手术中坚强内固定时近心骨段位置变化也就是手术直接造成其位置的改变被认为是术后近期远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的下颌骨近心骨段位置的变化是很难鉴别的,更是难以预测的,既往研究不论是基于二维还是三维影像手段的评价,主要在平面上面研究关节间隙,或是通过研究各个截面上髁突的轴角及距离改变来分析其位置变化的。第三方软件的发展使我们对头颅的可视化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和定量评价成为可能,同时能协助我们对感兴趣区进行更为直观而精确的评价。因此本研究采用锥束CT取得BSSO后退下颌患者手术前后的容积影像数据,借助第三方软件Invivo Dental5.0、Valmet1.1应用不同方法对影像给予重建并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同时对手术前后近心骨段位置改变进行三维方向的定量评价以明确其各种位移形式及程度,并将手术引起的近心骨段各种位置改变与手术后退量做一相关分析,为术者术中控制下颌骨近心骨段位移提供临床参考,为手术稳定性的预测及复发的控制提供一些线索。
  实验一,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置变化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目的:初步探索基于CBCT的可视化BSSO下颌后退患者手术前后近心骨段空间位置的变化。方法:采用锥束CT取得8例BSSO后退下颌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两个时间点的容积影像数据。以Invivo软件进行体重建,以颅底为参考进行重叠对比,通过对比观察对手术引起的下颌骨近心骨段位移做一大致方向的判断与初步的定性了解。结果:重建的三维图像轮廓边缘连续,参考结构重合范围广泛,图像清晰易于观察,患者术后下颌骨近心骨段下颌角处均出现明显位移。结论:重叠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相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较为真实可靠的测量基础。
  实验二,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表面位移的半定量分析
  目的:初步探索基于图形映射的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的下颌骨近心骨段空间位置的变化。方法:采用锥束CT取得8例BSSO下颌后退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两个时间点的容积影像数据。运用第三方软件 Valmet1.1基于容积影像进行表面重建,将近心骨段表面上每一点所发生的位移方向及大小映射到彩色图形中,以半定量形式对近心骨段的表面位移做一评价,分析其相对于原位置所发生的移动方向及幅度。结果:BSSO下颌后退患者术后的下颌骨近心骨段表面发生了各种内外移动,几乎所有患者的下颌角区都较原位置发生了明显外凸,在三维空间上向后向下向外的最大表面位移超过2mm。结论: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近心骨段在空间内发生翻转,几乎所有患者的下颌角区明显外翻。
  实验三,BSSO下颌后退术近心骨段位置变化的定量评价
  目的:明确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下颌骨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上的细微变化。方法:采用锥束CT取得8例BSSO下颌后退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两个时间点的容积影像数据。运用Invivo3D Analysis模块在体重建后的容积影像上选取下颌骨近心骨段上可重复性较好的解剖标志点,并评价其三维坐标上的变换方向及大小,并测量髁突标志点相对于颅底关节窝标志点距离的改变,以评价手术后近心骨段的各种位移形式及程度。结果: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位移显著的近心骨段标志点有冠突顶点的y坐标(p=0.001),以及该标志点的z坐标(p=0.000),解剖下颌角点的x坐标(p=0.000)、y坐标(p=0.000),以及该标志点的z坐标(p=0.000)。冠突向后位移为1.0±0.6mm,向下位移为2.0±0.4mm;下颌角点向外位移为3.0±1.6mm,向后位移为2.6±1.4mm,向下位移为1.2±0.7mm。髁突平移无显著差异性。结论:BSSO下颌后退手术后近心骨段以髁突内外极为轴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同时伴有下颌角点外翻。
  实验四,近心骨段位移与下颌后退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明确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的近心骨段位移与远心骨段后退量之间的联系,为正颌手术稳定性的预测及其复发的控制提供一些线索。方法:采用锥束CT取得8例BSSO下颌后退患者手术前、术后一周两个时间点的容积影像数据。运用Invivo3D Analysis模块在体重建后的容积影像上选取近心骨段上可重复性较好的解剖标志点,评价其三维坐标上的变换值,同时将手术后退量做一测量,分析近心骨段上各标志点位置变化与下颌远心骨段标志点后退量的秩级相关性。结果:B点平均位移5.7mm,下颌角点平均外移3.0mm,下颌角点向外移动与B点后退量一定程度秩级相关(r=0.632,p=0.004),提示下颌角外移与下颌后退量秩相关。结论:BSSO下颌后退术引起的近心骨段下颌角点外移与下颌后退量秩相关,即手术下颌后退越多,下颌角点外移的幅度越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