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凋亡在低氧性肺动脉重构自然逆转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6h】

凋亡在低氧性肺动脉重构自然逆转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回顾

一、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自然逆转

三、细胞凋亡

四、细胞自噬

第一部分 复氧阶段低氧性肺动脉重构自然逆转的时程规律及相关机制研究

一、复氧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尤其肺动脉重构的影响

二、肺组织中凋亡、增殖、自噬及H2O2在低氧-复氧过程中变化

三、讨论

第二部分 低氧-复氧对PASM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ROS在PASMCs低氧-复氧后凋亡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复氧对PASMCs胞内ROS产生的影响

二、复氧期PASMCs增多的ROS对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以肺小动脉收缩及重构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渐进性疾病,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原发性高原病,是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的一种较常见类型。长期、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可诱发右心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低氧性肺动脉重构作为HPH最显著的病理改变,是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有多种药物可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但大都不能有效地抑制或逆转肺动脉重构的发生。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恢复常氧后,低氧性肺动脉重构尤其增厚的肺动脉中膜层,可逐步逆转。
  关于肺动脉重构的逆转过程,即增厚的肺动脉壁的逐渐变薄,我们推测此细胞数目减少的过程一定与“死亡大于新生的细胞数”有关。只有在此种情况下,肺血管壁上增多的细胞,才能被有效的清除掉,而最终达到肺血管壁逆转的目标。所以,复氧期“细胞死亡”与“细胞增殖”间平衡的动态变化,将是影响肺动脉重构逆转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知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有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坏死(necrosis)及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等。那么在低氧性肺动脉重构复氧逆转的过程中,究竟是“细胞死亡”还是“细胞增殖”的改变导致了肺动脉重构的逆转,目前尚不清楚。
  对于有氧代谢的细胞,低氧、复氧作为较常见的应激性刺激,常可影响其正常的代谢过程进而导致细胞功能的紊乱、甚至死亡。例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低氧-复氧)损伤中,常伴有氧化呼吸爆发及 ROS的大量产生。急剧增多的 ROS作为一种损伤性因子,可引起细胞内许多大分子物质及细胞器发生严重的损伤,例如线粒体的损伤,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凋亡。在低氧性肺动脉重构复氧逆转的过程中,是否也伴有严重的氧化应激性损伤,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目的】
  1、明确低氧性肺动脉重构在恢复常氧条件后的改变,及其发生的相关机制。
  2、从氧化损伤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重构复氧逆转的分子机制。
  【研究方法】
  1、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4周组(normoxia for4 weeks, N)、低氧4周组(hypoxia for4 weeks, H)、低氧4周后复氧1周组(reoxygenation for1 week after hypoxia for4 weeks, R1)及低氧4周后复氧6周组(reoxygenation for6 weeks after hypoxia for4 weeks, R6)。常氧组大鼠,在常氧条件下(21%O2)饲养4周。低氧组大鼠,每天在低压低氧舱内(10% O2)暴露8小时,连续处理4周。复氧组大鼠,在低氧4周干预结束后继续转至常氧条件下分别饲养1周和6周。所有处理结束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右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le systolic pressure, RVSP)、右室肥厚指数(RV/(LV+Sep))、肺小动脉中膜厚度(medial thickness, MT)及面积(medial area, MA)等,观察其在低氧-复氧过程中的变化。
  2、各组肺组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 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α-SMA、cleaved-caspase3、Bax、Bcl-2、LC3及 P62等在肺动脉中膜中的表达。再者,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肺组织中cleaved-caspase3/PARP、Bcl-2、Bax、PCNA、LC3及P62的表达。另外,应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中H2O2的含量。
  3、取3-5代对数生长期的PASMCs进行低氧(5% O2)干预0、24、36、48、60及72 h,MTT法确定低氧条件下细胞生长最活跃的时间点;然后在此低氧的基础上,将PASMCs转至常氧条件下继续培养0、24、36、48及60 h,观察细胞的生长率在复氧过程中的变化。
  4、分别使用Annexin V-PI染色、BrdU检测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SMCs的凋亡及增殖在复氧过程中的变化。再者,使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ASMCs中LC3及P62的表达,明确其自噬水平在复氧阶段的变化。
  5、体外培养的PASMCs分别使用DCFH-DA(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及MitoSOX Red荧光染料,检测胞内总的ROS及线粒体的ROS(mitochondrial ROS, mROS)在复氧期的变化。再者,在使用了胞内非特异性 ROS清除剂 NAC(N-acetylcysteine)和mROS特异性清除剂MitoTEMPO后,分别观察ROS、mROS的变化,以确定复氧期胞内ROS的主要来源。另外,直接提取各组PASMCs线粒体,在胞外进一步观察mROS在复氧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在应用了ROS清除剂后,观察复氧期PASMCs凋亡的变化,以确定复氧期增多的ROS对PASMCs凋亡的作用。6、使用线粒体膜电位(?Ψ)依赖性阳离子染料JC-1,分别检测各组PASMCs中线粒体膜电位在复氧过程中的变化;再者,通过提取各组PASMCs线粒体并检测其ATP合成功能,以确定复氧期 ROS/mROS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最后,应用 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复氧期PASMCs中Bax、Bcl-2的表达,以及Cytochrome C(Cyto C)在胞浆和线粒体内分布的变化等,以确定线粒体功能对复氧期PASMCs凋亡发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
  1、RVSP、RV/(LV+Sep)、MT%及MA%等与HPH功能及结构相关的指标,在HPH大鼠被转至常氧条件后,可逐步逆转。
  2、与低氧组相比,复氧显著增加了中膜PASMCs凋亡,而降低了其自噬及增殖水平。此外,复氧使肺组织中H2O2的水平显著升高。
  3、MTT结果显示,低氧显著促进了PASMCs的生长,尤其在低氧48小时;当低氧48小时后将PASMCs转至常氧条件下继续培养,可见PASMCs的生长率与常氧组相比显著减慢,特别是低氧48小时后复氧24小时。
  4、复氧期PASMCs的凋亡及增殖水平均较常氧组显著升高,但凋亡增加的更为显著。复氧期PASMCs的自噬水平,与常氧组无显著差异。
  5、复氧阶段,PASMCs内总的ROS及mROS均显著升高;应用了NAC和MitoTEMPO后,总的ROS和mROS几乎同等程度地降低。同时,分离得到的线粒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复氧期mROS显著升高。此外,清除了ROS及mROS后,可见复氧阶段PASMCs的凋亡被显著抑制。
  6、复氧期,PASMCs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线粒体ATP合成功能明显受损,再者线粒体膜间空间的Cyto C大量释放至胞浆。清除了PASMCs中ROS及mROS后,线粒体的膜电位、通透性水平以及ATP合成能力,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研究结论】
  1、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特征性病理改变低氧性肺动脉重构,在恢复常氧条件后,可以逐步得到缓解,且PASMCs特异性的凋亡参与了此过程。
  2、复氧阶段PASMCs内大量产生的ROS,尤其线粒体来源的ROS,诱发的线粒体损伤,最终启动了PASMCs内源性凋亡程序。

著录项

  • 作者

    陈键;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 学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志超;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动脉疾病;
  • 关键词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线粒体; 氧化损伤; 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