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菱鲆视觉、嗅觉和味觉组织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6h】

大菱鲆视觉、嗅觉和味觉组织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鱼类摄食感觉器官的研究进展

1.1前言

1.2视觉与摄食

1.3嗅觉与摄食

1.4味觉与摄食

1.5其他摄食感觉与摄食

1.6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菱鲆视觉器官的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2.1材料与方法

2.2实验结果

2.3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菱鲆嗅觉器官的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3.1材料与方法

3.2实验结果

3.3讨论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菱鲆味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4.1材料与方法

4.2实验结果

4.3讨论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组意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和石蜡连续切片技术,对大菱鲆视觉、嗅觉和味觉组织结构与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对初孵至50日龄大菱鲆鱼苗的视网膜结构及视觉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鱼苗发育过程中视网膜横切面上视锥细胞(CC)、外核层细胞核(ONN)和神经节细胞(GC)的数量变化,以及鱼苗经明暗适应后视网膜色素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日龄仔鱼视网膜上出现色素层和视锥细胞层,为仔鱼开口摄食提供了视觉基础。5日龄仔鱼未出现视网膜运动反应。鱼苗从16日龄发育到30日龄,明暗适应后视网膜色素指数的差值显著升高(P<0.01),表明视网膜出现了显著的运动反应。从16日龄到39日龄,鱼苗视网膜上CC、GC数量显著减少,ONN数量显著增多(P<0.01),从39日龄到50日龄,视网膜上CC、GC和ONN数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大菱鲆鱼苗变态前视网膜视敏度高,光敏性低,变态后视敏度降低,光敏性增强,视网膜逐步适应感受弱光的刺激,这与大菱鲆鱼苗变态后从浮游到底栖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变态后的大菱鲆具有低视敏度、高敏感性的光感受系统。
  2.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入手对大菱鲆嗅觉器官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大菱鲆前鼻孔属于圆孔型,后鼻孔属于瓣膜覆盖型。大菱鲆嗅板横向或斜向排列于嗅轴两侧,排列方式属于G型排列。大菱鲆的嗅板上的感觉区与非感觉区混合排列,属于嗅板排列方式中第四类嗅觉不发达型。在大菱鲆有眼侧和无眼侧,嗅囊长径与眼球长径的比值都小于1。因此,大菱鲆嗅觉属于不发达类型。
  3.通过扫描电镜技术对大菱鲆口咽腔结构和味蕾的大小、类型、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菱鲆口咽腔的味蕾分布广泛且主要为Ⅰ型味蕾。Ⅰ型味蕾体积大,突出表皮明显,在口唇内边缘及舌的表面分布数量最多;Ⅱ型味蕾体积次之,仅在口唇表面分布;Ⅲ型味蕾几乎与表皮平齐,在颌内瓣状齿顶端有零星分布。大菱鲆口腔中味蕾数量大,类型多,分布范围广,这对其在光线较弱的底栖环境中快速、准确识别和筛选食物具有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