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的塑造研究
【6h】

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的塑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

1.2.2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1.3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旧城区更新改造与邻里场所研究的理论及实践

2.1国外旧城区更新改造与邻里场所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1国外旧城区更新改造的理论与建设实践

2.1.2国外邻里场所研究的理论与建设经验

2.2当前国内旧城区邻里场所建设的方法和实践经验

2.2.1苏州古城街坊改造的实践经验

2.2.2北京白塔寺街区的保护与改建

第三章我国旧城区及其公共空间建设概况

3.1我国旧城区的概况及现状特征

3.1.1我国旧城区的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特征

3.1.2我国旧城区改造的历史背景

3.1.3我国旧城区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4我国旧城区更新改造的本质内涵

3.2我国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现状问题

3.2.1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结构及各层面控制

3.2.2我国当前旧城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及特征

3.2.3我国旧城区公共空间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3.2.4邻里场所在旧城区公共空间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3.3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城区邻里场所的调查研究

4.1旧城区邻里场所的现状调查

4.1.1案例概况

4.1.2调查与分析(1)

4.1.2调查与分析(2)

4.1.3调查总结

4.2旧城区邻里场所的研究

4.2.1旧城区邻里场所的类型与特征

4.2.2旧城区邻里场所的现状问题

4.3旧城区邻里场所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演变规律探析

4.3.1旧城区邻里场所塑造的影响因素探析

4.3.2旧城区邻里场所的空间演变与发展趋势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塑造的思路方法

5.1旧城区邻里场所的整体建构

5.1.1邻罩场所建设与旧城区更新改造的互动关系

5.1.2旧城区邻里场所整体建构的含义

5.2邻里场所高品质空间环境的评价标准

5.2.1邻罩场所——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

5.2.2邻里场所——多方共赢的价值体现

5.2.3邻里场所——历史文化的传衍舞台

5.2.4邻里场所——人们生活的第二个“起居室”

5.3邻里场所品质保障的控制原则及引导要素

5.3.1邻里场所空间品质保障的控制原则

5.3.2邻里场所建设在城市规划各层面的具体表现

5.3.3邻里场所建设的引导要素

5.4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建设的运行机制

5.4.1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建设运行机制的现状、问题

5.4.2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建设机制的相应对策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旧城区更新改造中邻里场所塑造的具体实践

6.1西安莲花池片区邻里场所的塑造研究

6.1.1项目背景

6.1.2调查与分析

6.1.3相关规划解读

6.1.4方案研究

6.2案例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起步较晚,研究与规划的系统性不强,对存在于街区内部的邻里场所--这类规模等级较低的城市公共空间关注不够。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标准不健全,改造求快求量大,缺乏对城市环境品质规范要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了简单的大规模改造,使城市空间越来越密实,人们交流的邻里场所越来越稀缺。邻里场所作为填充旧城区城市公共空间主干网络的基质部分,对促进人们情感交流、维系街区社会网络、稳定社会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在此情况下,将邻里场所的塑造有机纳入旧城区整体更新改造战略中,具有使社会、经济、环境、人文需求等整体效益综合提高的意义。 本论文以邻里场所为研究主题,以旧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了以往国内外旧城区更新改造与邻里场所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建设实践,总结对我国旧城区邻里场所塑造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与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旧城区改造的特殊历史背景,总结旧城区的功能构成、布局特征,以及旧城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问题,提出旧城区邻里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其次,以旧城区三个典型街区邻里场所的现状调研为例,总结旧城区邻里场所的类型和现状问题,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使用者三方面,探讨影响邻里场所塑造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提出在旧城区更新改造中整体建构邻里场所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旧城区高品质邻里场所的评价标准和塑造原则,以及邻里场所建设的引导要素;并针对旧城区邻里场所建设运行机制出现的几类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的规划设计研究,检验论文提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西部其他城市旧城区邻里场所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