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伦理视域下中国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困境及治理研究
【6h】

伦理视域下中国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困境及治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基本概念解析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交通发展及其文化变革

2.1 前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及其文化特征

2.2 汽车社会的文化变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道路交通困境及其伦理根源

3.1 中国道路交通面临的诸多困境

3.2 中国道路交通困境的伦理根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交通中基本伦理关系分析

4.1 交通共同体伦理分析

4.2 交通权利伦理分析

4.3 交通环境伦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交通困境及其治理过程中的伦理得失

5.1 发达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交通困境

5.2 发达国家解决交通困境的伦理思路

5.3 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的伦理失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困境的伦理出路

6.1 以权利保护为交通伦理核心

6.2 以共同体文化培育为交通治理的伦理纽带

6.3 增强主体间交互性以实现交通人际和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汽车社会交通伦理的实现机制

7.1 增强反思与商谈机制以促进交通伦理共识形成

7.2 融通中西文化以克服交通异化

7.3 促进交通治理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伦理渗透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步入汽车社会之际,道路交通领域暴露诸多难题,交通冲突加剧,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与环境、能源间关系紧张以及交通发展不平衡。传统单纯的技术与制度治理虽然在短时期显示成效,但难以融入社会精神层面以保证汽车社会持续、长效的健康运行。中国道路交通治理亟需加强伦理介入。
  从学科层面上看,伦理视域下的交通治理研究,可以深层挖掘交通与社会、交通与环境以及交通人际的深层伦理关系,从而丰富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学科还有应用伦理学的内容。从现实层面看,交通伦理研究能够提升汽车社会进程中交通发展的理性能力,促进交通与环境的和谐,消解交通人际冲突,并促进交通制度的有效变迁。
  本文运用个人体察与社会访谈相结合、一般价值准则与具体交通问题双向互动、系统研究、交叉比较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综合研究交通治理的伦理问题,形成以下研究成果:
  (一)总结了汽车社会交通文化发展规律。纵观汽车社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交通文化从初期的个体自由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交通权利自由的理性追求,未来汽车社会将以整体价值追求为导向。
  (二)对汽车社会道路交通伦理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包括交通共同体关系、交通个体权利与制度安排间关系、交通与环境的关系。
  (三)对中国汽车社会道路交通困境进行了伦理分析。从伦理文化层面分析造成中国道路交通难题有四大根源,即传统价值被疏离的文化状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理念、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以及效率中心的政策导向。
  (四)总结了发达国家与地区汽车社会进程中交通治理特点并进行了伦理分析。总观欧洲大陆、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治理的伦理经验,其共同特点是贯穿着关注人身健康安全以及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在多方合作交通治理、交通权利保护以及发展多元交通模式上,欧美日诸国各有特点。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汽车社会初期都一度陷入“车本位”设计与规划误区。
  (五)探寻中国道路交通走出困境的伦理出路。首先,以权利保护作为交通治理的伦理核心,保护交通个体的生命健康权,尊重平等的交通权利,规范政府收费扩大路权开放。其次,以培育交通共同体文化作为交通治理的伦理纽带,从个人中心取向走向共同善的追求,综合发挥政府、公众、民间组织、企业多方面力量,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同时结合汽车社会特点,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优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共同体文化体系。第三,在现代交通中重建交通个体的主体间性,化解日益严峻的交通人际冲突。
  (六)中国汽车社会交通伦理的实现机制
  交通治理中应引入对话与商谈机制,以促进伦理共识的形成。构建融通中西的交通文化以克服技术异化。在交通政策制定与评估中,引入伦理评价,将政策论证与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联系起来,使政策设计更为合理,更易于为社会接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