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理论及结局
【6h】

论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理论及结局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前言

引言

一、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理论产生的原因

(一)冷战时期的来临与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出现、建立新型苏东关系的呼声

(三)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内外政策调整的需要

(四)核时代到来,两大阵营关于缓和与对抗的新思考及其影响

(五)战后国际共运理论探索、战略策略调整的需要

二、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理论的主要观点、形成及演进

(一)主要理论观点

1、关于时代问题的论述

2、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论述

3、关于和平共处的论述

4、关于和平竞赛的论述

5、关于和平过渡的论述

6、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论述

(二)形成与演进

1、第一阶段:从1953年3月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

2、第二阶段:从苏共“二十大”后到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

3、第三阶段:从苏共“二十二大”后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

三、关于赫鲁晓夫“国际共运总路线”的理论评析

(一)关于时代问题——没有完成的理论创新

(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对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

(三)关于和平共处——列宁主义基本原则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四)关于和平竞赛——两种社会制度命运抉择的必由之路

(五)关于和平过渡——对战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大胆回答

四、实践中的困境与悲剧性结局

(一)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之中的理论困境

(二)理论与外交实践中的困境

(三)理论论战与国际共运的大分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对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理论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国际共运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不可逾越的重大问题。本文本着追源求真、实事求是的原则,试就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理论形成的原因、形成与演进的历史轨迹、主要理论观点以及这一理论的历史结局进行初步研究。 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时代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简称“三和”)理论、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等等。在苏共“20大”上的报告中,赫鲁晓夫强调了“国际关系中的几个根本问题”:第一,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他指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主义已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变成了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系的同时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的基本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战争危险的加大等因素,时代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的国际条件下,不仅具备了防止战争的精神手段,而且也具备了物质手段,所以,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第二,关于和平共处。现时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时代。在现实条件下,解决两大制度之间的关系,只有两条道路:或者共处,或者发动战争,除此没有第三条道路。核战争对人类具有毁灭性,所以要和平共处。和平共处并不是软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两个社会制度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是斗争的继续;第三,关于和平竞赛。在现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就是和平竞赛。和平竞赛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竞赛,经济竞赛就是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在按人口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苏联要赶超美国。他坚信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竞赛中最终胜利的将是社会主义;第四,关于和平过渡。由于世界舞台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越来越多样化。而这种形式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要同内战连在一起。他更加强调和平过渡的可能性;第五,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他指出,苏联把建立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支援、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苏共“20大”后,赫鲁晓夫对其理论系统化,并上升为苏联党和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总路线,此后又逐步扩大为“国际共运总路线”。在这一理论和政策形成之初,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后来又发展为中苏间长达10年的论战,论战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赫鲁晓夫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理论,是他在调整斯大林之后的国内外关系、认识二战后时代特点的新变化、反思和调整国际共运传统理论和战略、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提出这些的理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是冷战时期的来临与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的任务;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出现与建立新型苏东关系的呼声;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调整的需要;核时代到来,两大阵营关于对立与对抗的新思考及其影响;战后国际共运理论探索、战略策略调整的需要。赫鲁晓夫打破了传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念,明确了战后时代的主要特点已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时代,提出了“战争可以避免,,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肯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多样性;主张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以发展社会主义,等等,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其理论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赫鲁晓夫这些理论本身并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再加上他后期与这一理论的背离,还由于各党在这一理论上存在分歧,从而导致国际共运的大论战和大分裂。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理论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争论的焦点,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由于各国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对赫鲁晓夫这些理论的评价也不相同。但从总的情况下,在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中,赫鲁晓夫的这些理论受到普遍拥护和支持。苏联学术界由于受政治影响,在赫鲁晓夫下台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对赫鲁晓夫本人及其理论研究不多。但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术界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赫鲁晓夫这些理论问题,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国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从把它作为修正主义进行批判,到后来的褒贬不一,再到现在从更加现实的2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出现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对赫鲁晓夫这些理论的重新研究,涉及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教训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及方法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理论问题,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