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胃小凹腺管开口分型与幽门螺杆菌及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6h】

胃小凹腺管开口分型与幽门螺杆菌及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图片1

典型病例图片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胃小凹腺管开口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慢性胃炎的关系,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腺管开口分型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本研究从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内镜诊断研究治疗中心行胃镜检查的7560例患者中,筛选出194例使用FUJINON485ZH变焦放大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胃窦部黏膜进行靛胭脂染色后启动变焦放大功能观察胃窦部的微细结构,主要是观察胃小凹腺管开口的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参照日本金宣真的分类法分为四型:F1圆点状、F2线网状、F3颗粒状、F4绒毛状。并在胃窦观察部位行活检3块,其中1块即刻做尿素酶幽门螺杆菌(HP)快速诊断试验,另2块作病理检查,观察有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并采用美兰—硼酸染色法进一步诊断HP感染情况。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四型胃小凹腺管开口与幽门螺杆菌(Hp)及各项病理指标的关联性。 结果:194例患者胃窦黏膜进行染色后进行腺管开口观察,其中F1型圆点状13例,F2型线网状106例,F3型颗粒状65例,F4型绒毛状10例。四型腺管开口Hp感染率分别为0、52.8%、81.5%、40%,其中F1型腺管开口Hp感染率为0,F3型感染率明显高于F2、F4型(P<0.001)。四型腺管开口腺体萎缩百分率依次为0、37.7%、61.5%、80%,其中F4型腺体萎缩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01)。肠上皮化生百分率依次为0、24.5%、46.2%、60%,非典型增生百分率依次为0、12.3%、18.5%、80%。 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F1型腺管开口为无Hp感染的正常胃黏膜,随着Hp感染和炎症的加重,腺管开口形态发生变化。腺管开口由F1变为F4,其Hp感染、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的比率呈现出逐步升高的线形趋势.其中F4型绒毛状腺管开口,主要分布于萎缩性胃炎及有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由此可见4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幽门螺杆菌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准确识别4种胃小凹的基本形态为确诊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提供支持依据。4型分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胃黏膜在发生病变时细微结构改变,并与病理组织学有较好的相关性,体现了一定的临床病理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