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切开复位跟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6h】

切开复位跟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跟骨内固定物的演变和发展——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的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60%),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跟骨负重主要由距下关节面呈重,伴距下关节面损伤的跟骨骨折,其距下关节面不平整、移位,引起距下关节受力和运动障碍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影响足的正常行走,致足外形变化,穿鞋困难,足部疼痛和功能障碍。近来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认为,跟骨距下关节面(后关节面)完整非常重要,其复位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在CT扫描即使看到很轻微的关节面不平整,都可造成术后持续性疼痛和创伤性距下关节炎。Gavlik等发现术后患者有不良主诉的原因,主要与距下关节的不平整有关。因此,后关节面骨折的复位成为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重点。所以累积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需行切开解剖复位。跟骨的解剖学特点:跟骨内部有3组主要的骨小梁,其交汇点位于跟骨丘部与载距突、跟骨前部和跟骨结节部,骨质相对致密。这3个部位形成一个立体三脚架结构。跟骨骨折时此支架结构力学完整性破坏,所以骨折复位时必须恢复该结构的力学完整性,即经过3个部位把跟骨板和跟骨固定在一起,使跟骨借助板的力量重新恢复其力学结构的完整和稳定。 跟骨骨折的分类方法比较多,而Sanders分型基于冠状位和轴位CT,根据距下关节面骨折情况来分类。我们对Sanders分型的Ⅱ、Ⅲ、Ⅳ型骨折行切开复位跟骨板固定,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术前根据跟骨侧位片,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若测量Bohler角≤15°、Gissane角≤90°或≥140°,后行跟骨水平位、冠状位CT扫描,观察距下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并行Sanders分型。选择Ⅱ型20足,Ⅲ型42足,Ⅳ型18足。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大小。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后,双侧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单侧取侧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充分显露骨折、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撬拨复位塌陷的后关节面,恢复后关节面平整,侧方挤压跟骨以恢复其宽度,同时骨折塌陷严重的植骨。选用合适跟骨板外侧壁固定,通过三点固定即跟骨前部或骰骨、载距突和跟骨结节,留置引流。术后不用石膏外固定。术后拍跟骨正侧位及轴位片,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统计分析:全部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α=0.05. 结果:本组60例80足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其中7例骨折行自体骨植骨、同种异体骨植骨6例,混合植骨5例,无不良反应。术后功能评估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估。其中SandersⅡ型优良率95.0%,SandersⅢ型优良率为78.6%,SandersⅣ型优良率为72.2%。手术前后测量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行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切开复位跟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尤其适用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