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临床研究
【6h】

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SLE患者颈动脉结构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讨 论

小 结

第二部分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讨 论

小 结

结 论

附 图:

参考文献:

综 述: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

致 谢

展开▼

摘要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变是SLE患者病程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所以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亚临床病变十分重要。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SLE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流相关参数,观察SLE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变化特点;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检测SLE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情况,探讨该技术在早期诊断SLE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选取2009年3月~2009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诊断为SLE的住院患者50例,诊断满足1997年美国风湿学会SLE诊断标准,排除既往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患者。依据病程分为SLE1组(病史≤1年)和SLE2组(病史>1年),SLE1组25例,女性24例,男性1例,年龄12~48岁,平均(30.56±10.33)岁,病程10日~1年,平均(2.0±4.0)月;SLE2组25例,女性24例,男性1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0±9.64)岁,病程1年余~25年,平均(6.0±11.5)年。正常对照组25例,女性24例,男性1例,年龄12~55岁,平均(33.68±11.39)岁,为体检及生化检查均正常的健康人。
   2.血压测定:受试者静息状态下,取平卧位用台式血压计测右上肢血压3次,每次测量间隔10min,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
   3.颈动脉超声检测:应用配有ET技术和内置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e-DMS)的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MHz,连接同步心电图。
   (1)应用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相关参数,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ET模式下,采集清晰的二维图像,选取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近心端2.0cm作为取样区,调节M型取样线,使之与颈总动脉壁垂直以获取最佳图像和最大血管内径。在B/M模式下对收缩期、舒张期血管前后壁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和描记,自动计算血管内径随心动周期的变化,并以曲线形式显示,连续获取12个以上心动周期的颈总动脉内径变化曲线并储存。输入收缩压和舒张压,选择5~8个心动周期的满意图像输入e-DMS进行在线或脱机分析,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图像及数据以硬盘和光盘形式存储。超声检测均由1位高年资专业医师完成。
   4.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三组颈动脉收缩期与舒张期内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1组和对照组IM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LE2组与正常组、SLE1组IM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间颈动脉PSV、MDV及RI比较,对照组与SLE1组、SLE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LE1组和SLE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查结果:三组颈动脉弹性指标比较,表现为各组间AI无显著性差异,SLE1组、SLE2组较对照组Eρ、β、PWVβ指数增高,AC指数降低;SLE2组较SLE1组Eρ、β、PWVβ指数增高,AC指数降低。
   结论:应用ET技术可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并定量化,为早期诊断SLE心血管病并发症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