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研究
【6h】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以“德”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性

二、绵延至今的伟大生命力

三、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给高校德育带来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

二、高校德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三、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不强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爱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突破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关键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助推器

四、滋养文化自信意识的植根深入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德育内容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宽厚之道

三、“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四、“以诚相待,诚信为本”的优良品德

五、“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方法

一、言传身教法

二、因材施教法

三、环境陶冶法

四、实践锻炼法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内在契合

一、以“育人”为核心的价值目标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内涵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四、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增强大学生主动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在高校德育的主阵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二、调整和优化高校课程设置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第三节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注重家庭教育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高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并将其作为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既从战略上将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又从战术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中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奥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不忘根本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前行,只有善于继承的人才能有所创新。 因此,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之下,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人才的培养阵地,面对高校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德育工作中必然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相结合,促进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发扬和继承。 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内在契合,并融入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提出所带来的不同以往的新现象、新观点、新要求,探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合的现实对策。

著录项

  • 作者

    程诚;

  •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

  • 授予单位 聊城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马莉;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德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