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核因子NF-кB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6h】

核因子NF-кB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

第二部分 NF-кB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附图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且难治的妇科疾病,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5%,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Ems 所引起的痛经、下腹痛及性交痛等,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Ems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和激素类药物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已成为妇产科领域的棘手问题之一。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1925年Sampson 提出的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逆流的内膜碎片需经过粘附、侵袭及血管生成等过程,才能形成异位病灶,期间涉及众多细胞因子及内分泌障碍、免疫功能异常等发病机制。近年来,关于Ems在位内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郎景和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假说——在位内膜决定论,认为内异症患者和非内异症妇女的在位内膜细胞在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增强的在位内膜细胞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使其易于发生内异症。
   核因子KappaB(nuclearfactor-kappaB,NF-кB)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普遍存在的重要转录因子,是多条信号转录途径的交汇点,广泛参与机体免疫、炎症、应激等反应的生理病理过程。同时,NF-кB 可高效诱导多种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RANTES(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等,同时又受其转录产物调节,如IL-1β又能激活NF-кB,促进其转录更多的致炎因子,从而形成正反馈回路,使免疫-炎症反应不断加强。同时,NF-κB 又能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趋化因子、粘附分子、血管生长因子等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异位病灶的侵袭、粘附及血管生成。此外,NF-κB通过转录合成抗凋亡基因,使得细胞无限增殖,从而协助异位灶的异位种植。
   NF-кB 抑制剂脯氨酸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能有效抑制NF-κB的活性,并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从而降低TNF-α、IL-10、IL-8、VEGF等的mRNA水平,从而阻断通过NF-кB 途径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第一部分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目的: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60只,周龄8~10周,体重200~250g。参考Jones 方法,进行自体子宫内膜种植。建模后4周进行第二次剖腹探查,观察子宫内膜种植生长情况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移植灶体积增大,呈透明结节状或囊状,内有淡黄色透明囊液积聚者视为造模成功。
   结果:共做60只SD大鼠模型,有48例大鼠在移植处可见透明小囊肿,表面有血管形成,大部分异位病灶处可见一个小囊肿,偶可见两个。其中有40例大鼠异位病灶处腹膜与大网膜粘连,有8例大鼠异位病灶与肠管粘连。SD大鼠的内异症模型成模率为80%,有6例大鼠没有成模,考虑可能与取内膜片断时内膜面积太小或内膜与浆肌层分离不够有关,有4例大鼠死于麻醉意外,还有2例死于腹腔脓肿。
   结论:采用SD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构建的动物模型,移植后的内膜组织仍保持原有的组织性状,从而便于深入研究异位病灶细胞的增殖、新生血管的形成、激素和免疫应答等机理。此模型不仅费用低、操作简单、观察周期短,性状稳定,且其为周期性自发排卵的动物,性激素水平较高,性周期规律且循环较快,对移植后的内膜的存活和周期性变化极为有利,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异症在体模型。
   第二部分NF-кB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NF-кB在大鼠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旨在为内异症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方法:将建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黄体酮组(腹腔注射,10mg/kg/d,共8周)、PDTC组(腹腔注射,100mg/kg/d,共8周)及PDTC+黄体酮组(腹腔注射,用量同前,共8周);于建模后第四周及第八周测异位病灶体积大小,用Rt-PCR 检测各组异位灶NF-κBmRNA的表达及用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nzyme-linked immnunosorbentassay,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
   结果:1.异位病灶生长情况观察:将第4周对照组、PDTC组、黄体酮组及PDTC+黄体酮组大鼠模型的异位灶体积分别进行比较,发现三组药物干预组的异位病灶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PDTC组及PDTC+黄体酮组的异位病灶体积明显低于黄体酮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PDTC+黄体酮组异位病灶体积低于PDTC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8周四组的异位病灶体积大小比较,同第4周。在将第8周和第4周四组的异位病灶体积比较时发现,对照组的异位病灶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药物干预组的异位病灶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缩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用ELISA 法检测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示:将第4周大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PDTC组及PDTC+黄体酮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黄体酮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PDTC+黄体酮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低于PDTC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8周四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比较,同第4周。在将第8周和第4周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比较时发现,前者低于后者,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RT-PCR 法检测大鼠异位病灶中NF-кBmRNA的表达结果示:在第4周大鼠内异症模型中,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异位灶中NF-кB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PDTC组及PDTC+黄体酮组大鼠异位灶中NF-кB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黄体酮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PDTC+黄体酮组大鼠异位灶中NF-кBmRNA的表达弱于PD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8周各组大鼠异位灶中NF-кBmRNA的表达,同第4周。将第8周和第4周三组药物干预组大鼠异位灶中NF-кB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前者弱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1)NF-кB 抑制剂PDTC 治疗大鼠内异症模型有效;(2)NF-кB 抑制剂PDTC与黄体酮联合使用,效果优于两药单独使用,说明两者在治疗内异症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3)NF-кB 可能通过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生发展,选择性的抑制NF-кB的活性有望成为内异症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