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6h】

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章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课题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创新之处

4.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对其进行管理,以生存质量、6min步行试验距离、月平均医疗费用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与可及性。
   研究方法:
   1.选取2010年1月-12月在太原市某社区医疗机构治疗并已经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116例,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了解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2.采用立意抽样法从上述研究中选取10例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影响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题。
   3.按就诊时间顺序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诊疗,而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诊疗的同时运用家庭医生责任制进行管理。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在基线调查后和第12个月进行生存质量、6min步行试验距离、月平均医疗费用等相关情况测评。
   4.应用Exce12003及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
   1.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现状
   太原市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处于中上水平。
   2.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受性别、性格、家族史、照顾者、运动、用药种类、职业状况的影响,其中女性、性格不开朗、有家族史者、在职患者,由配偶以外的子女或他人照顾者、运动量越少、用药种类越多,生存质量越差。
   3.影响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6个主题
   (1)患者对生存质量内涵的理解;
   (2)躯体症状;
   (3)自我管理能力;
   (4)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
   (5)家庭成员的支持程度;
   (6)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续性。
   4.研究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
   研究实施12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身体领域(P<0.01)、情绪领域(P<0.05)、综合生存质量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两组患者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研究实施12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CEI/ARB)的使用率(P<0.05)、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达到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研究实施前、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研究实施12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6min步行试验距离高(P<0.05)。
   7.两组患者知识、行为改变情况比较
   研究实施12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心力衰竭知识及格率、遵医用药、控制摄盐量、自测脉搏、适量运动方面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自测血压、吸烟、饮酒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两组患者的就诊频率比较
   观察组因心力衰竭恶化再入院例次(P<0.05)、因心力衰竭至急诊就诊例次(P<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平诊例次较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两组患者月平均医疗费用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月平均医疗费用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两组患者首诊选择社区医疗机构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首诊选择社区医疗机构的比例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1.太原市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处于中上水平。
   2.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受性别、性格、家族史、照顾者、运动、用药种类、职业状况的影响。
   3.影响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6个主题:
   (1)患者对生存质量内涵的理解;
   (2)躯体症状;
   (3)自我管理能力;
   (4)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
   (5)家庭成员的支持程度;
   (6)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续性。
   4.社区医务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影响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在社区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家庭医生责任制,与患者建立契约关系,为其提供专业、可及、连续的医疗服务,同时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5.运用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药物使用率和有效剂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耐力,降低急诊就诊和住院治疗例次,进一步降低总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可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