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不同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疗效观察
【6h】

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不同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介入性血运重建的合理应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系指至少两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直径狭窄超过50%以上。据统计,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50%-60%,80岁以上的超高龄冠心病发病率为82.15%,其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约占66.90%。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由于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改变已狭窄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或冠状动脉介入单独治疗又难以阻止其病变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更好。但由于大部分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合并症多、费用高、、存在手术禁忌等,因而许多患者更易于选择与之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急性并发症少、初期费用低等优点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众多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经冠状动脉介入植入裸金属支架易致术后再狭窄,而药物涂层支架在临床的应用提高了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远期效果良好。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血管病变复杂,对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及手术并发症耐受性差,国内外多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研究仍将超高龄患者排除在外。在临床实践中,经冠状动脉介入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的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部分行完全血运重建,部分行非完全血运重建,但尚无循证医学证明两种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此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远期生存的优劣。因此,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对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在临床上仍存在分歧。 目的:通过探讨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不同介入性血运重建方式的近期(30天)疗效与远期2年疗效,为该类特殊人群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按冠心病诊断标准、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均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至少植入1枚支架,排除心脏瓣膜疾病、心包疾病、特发性心肌疾病、心功能(NYHA)≥Ⅲ级、血肌酐(Scr)水平>170μmol/L、纳入前诊断晚期肿瘤、不能耐受至少1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纳入。共入选69例,至2014年1月完成最短24个月随访,失访1例,失访率1.45%(P>0.05)。68例患者年龄为80至87岁,平均年龄82.06±1.97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完全血运重建组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所置入支架全部为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住院、专科门诊以及电话交谈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观察冠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病变节段分布、植入支架数量及长度、不完全血运重建率、完全血运重建率;近期1月内非致死性急性心梗、心绞痛复发、再次PCI、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NYHA)Ⅲ级以上、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发作次数、症状缓解时间;远期随访2年非致死性急性心梗、心绞痛复发、平均心源性再住院次数、首次心源性住院时间、再次PCI、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NYHA)Ⅲ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长期药物治疗依从性。 结果: 1.研究中两组住院期间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患者PCI术后近期(30天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累计发生率不完全血运重建组24.00%(12/50),完全血运重建组16.67%(3/18),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3.两组患者PCI术后随访2年,不完全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首次心源性住院时间分别为术后3个月和13个月,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17/50)和33.33%(6/18)(P>0.05)。 结论: 1.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较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近期生活质量较高,但两组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2.超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介入性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评估治疗风险与获益,治疗个体化,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