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屈光变化趋势和立体视发展的临床研究
【6h】

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屈光变化趋势和立体视发展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及治疗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研究分组

1.5 数据收集与记录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分布

2.2 初始和最后检影验光的结果

2.3 随访时间

2.4 末次患者立体视恢复情况

2.5 屈光状态随戴镜时间的变化趋势

2.6 调节性内斜视屈光参差分布特点及弱视检出率

2.7 初次就诊不同程度的屈光参差立体视差别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创新性与局限性

综述: 儿童至青少年期屈光状态和立体视变化研究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屈光状态变化趋势和立体视的发展变化。
  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有完整病例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和总结。根据初始就诊年龄分为≤3岁,3-5岁,和≥5岁组;根据初始屈光参差状态分为低度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差≤1.0D)、中度屈光参差组(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和高度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差≥2.5D);根据初始视力情况分为双眼视力相等组和弱视组,对初始视力与初始屈光参差的关系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对初始屈光参差随戴镜治疗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分析,对初始屈光参差与末次立体视的关系进行卡方检验分析。
  结果:
  (1)106例(212只眼)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纳入研究,男58(54.7%)例,女48(45.3%)例。初次就诊:≤3岁组16(15.1%)例,3-5岁组54(50.9%)例,和≥5岁组36(34.0%)例;低度屈光参差67(63.2%)例,中度屈光参差23(21.7%)例,高度屈光参差16(15.1%)例。末次就诊:无屈光参差87例(82.1%),中度14例(13.2%),高度5例(4.7%)。
  (2)初始检影验光:212眼的等效球镜均值为(+5.61±1.85) D,右眼等效球镜均值为(+5.14±1.93) D,左眼等效球镜均值为(+6.08±1.66) D。≤3岁组等效球镜均值为(+6.83±1.93) D,3-5岁等效球镜均值为(+5.55±1.78) D,≥5岁等效球镜均值为(+5.18±1.74) D。低度屈光参差组等效球镜差均值为(+0.30±0.26) D,中度屈光参差组等效球镜差均值为(+1.72±0.38) D,高度屈光参差组等效球镜差均值为(3.22±0.32) D。末次检影验光:212只眼的等效球镜均值为(+1.60±1.09) D,右眼等效球镜均值为(+1.93±1.52) D,左眼等效球镜均值为(+2.52±1.80) D。≤3岁组等效球镜均值为(+2.43±1.33) D,3-5岁等效球镜均值为(+1.13±0.87) D,≥5岁等效球镜均值为(+1.93±0.93) D。低度屈光参差组等效球镜差均值为(+0.21±0.46) D,中度屈光参差组等效球镜差均值为(+0.80±0.53) D,高度屈光参差组等效球镜差均值为(1.53±0.76) D。有三例患者右眼转变为近视,仍有103例患者双眼均存在远视。
  (3)初始就诊年龄为4.25±1.24(0.5—6.5)岁,随访时间为6.76±2.78(3—11)年。27(25.5%)例患者随访超过十年,最后一次访问时,8(7.5%)例患者不需要戴镜,平均年龄为11.88±3.91(6—16)岁。
  (4)初始就诊年龄不同的3组患者戴镜后,随着戴镜时间的增加屈光状态均有下降的趋势(F=109.57,P<0.01)。
  (5)初始3组屈光参差程度不同的患者戴镜后,随着戴镜时间的增加屈光参差差值均有下降的趋势(F=142.913,P<0.01)。
  (6)不同视力组别间屈光参差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7,P<0.05)。
  (7)不同的屈光参差程度3组间的末次立体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85, P<0.001)。
  结论:
  (1)儿童调节性内斜视均伴有远视屈光不正,也可伴存远视性屈光参差。
  (2)随戴镜时间增加,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度数逐渐减少,并且初始屈光参差会逐渐趋向于双眼屈光平衡发展。
  (3)随戴镜时间增加,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眼位逐渐正位,可获得部分立体视。
  (4)初始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初始弱视眼视力越差,末次随访时获得的立体视越差。
  (5)初始检影验光时伴有屈光参差的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若在戴镜期间逐渐发展为双眼屈光状态平衡,则可获得良好的立体视。
  (6)相对于屈光矫正是否阻止屈光正视化进程的问题来说,屈光矫正促进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视觉功能恢复的显著作用更值得我们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