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杜鹃素初步药物动力学及其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
【6h】

杜鹃素初步药物动力学及其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初步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给药方式

1.4 对照品溶液及内标溶液的配制

1.5 血浆样品的处理

1.6 组织样品的处理

1.7 方法学考察

1.8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1.9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

2 结 果

2.1 杜鹃素色谱特征

2.2 校准标准曲线及检测限和定量限

2.3 精密度、准确度实验及回收率实验

2.4 稳定性实验

2.5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6 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学研究

3 讨 论

3.1 生物样品中杜鹃素检测方法的确立

3.2 杜鹃素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4 结 论

4.1 生物样品检测方法

4.2 杜鹃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第二部分 杜鹃素抑制球囊损伤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中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1.5 大鼠球囊损伤术

1.6 实验分组及实验样本处理

1.7 形态学分析

1.8 ELISA法检测血清相关因子

1.9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实验模型的建立

2.2 肉眼观察

2.3 组织形态学染色结果

2.4 SD大鼠球囊损伤致内膜增后模型组ELISA实验结果

2.5 杜鹃素作用的HE染色结果

2.6 杜鹃素给药后ELISA实验结果

2.7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3 讨 论

3.1 大鼠球囊损伤模型建立研究

3.2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研究

4 结 论

4.1 实验成功建立球囊损伤的模型

4.2 杜鹃素对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再狭窄的发生及药物治疗研究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对天然产物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杜鹃素进行体内药物动力学初步研究,以确定给药方式;进而采用SD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研究其内膜增生抑制作用及初步机制,为杜鹃素“老药新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方法:
  (1)HPLC法检测单次经尾静脉给药(36mg/kg和18mg/kg)后,不同时间点杜鹃素在血浆及组织匀浆中的浓度,并采用DAS软件分析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初步评价杜鹃素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情况。(2)采用球囊损伤方式建立SD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采取杜鹃素-25%pluronic F-127混合凝胶在损伤血管周围给药的方式,于术后特定时间取颈总动脉损伤部位血管段,并经腹主动脉采血;HE染色法评价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法考察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相关蛋白(OPN、PCNA、α-SMA、transgelin-2(c-12))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PDGF和TNF-α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1)杜鹃素单次尾静脉给药的统计矩参数 AUC(0-∞)分别为:2.311±0.778(18mg/kg)、10.705±1.081(36mg/kg) mg/L×h;t1/2分别为:0.211±0.04 h(18mg/kg)、0.097±0.023 h(36mg/kg)。大鼠单次高剂量静脉注射杜鹃素后肺部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肾、心等组织。(2)H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球囊损伤血管7天后管腔显著狭窄,内膜/中膜增加;血清中IL-6、TNF-α和PDGF在2天后增高,7天后达峰值, IL-1β在血清中时间依赖性的呈现降低趋势;杜鹃素干预组结果显示给药7天后,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和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增殖相关因子(PDGF)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管壁 PCNA和OPN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而α-SMA和transgelin-2(c-12)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
  结论:
  (1)本文建立的HPLC法准确、高效、简便,可以用于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中杜鹃素的含量,杜鹃素经尾静脉直接入血后,呈现快分布慢消除的特征,且迅速分布进入到肺、肝、心等组织中。(2)本文成功建立大鼠球囊损伤致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可满足后续实验需求;杜鹃素可浓度依赖性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有效缓解管腔狭窄,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增殖相关因子(PDGF)在血液中的表达、抑制大鼠VSMCs表型转换相关蛋白等途径实现。本文为天然产物杜鹃素“老药新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