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
【6h】

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阳城县置沿革

1.2研究综述

1.3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1.4研究意义

2凤城镇古戏台

2.1窑头小崦山白龙庙

2.2卫家凹成汤庙戏台

2.3延庄黄龙庙舞楼

2.4尹家沟三教堂舞楼

2.5尹庄汤帝庙戏台

2.6上孔汤帝庙舞楼

2.7上芹汤帝庙戏台

2.8岭后三教堂舞楼

2.9圪堆白龙庙舞楼

3河北镇古戏台

3.1下交村成汤庙①

3.2杨岭汤帝庙戏台

3.3析城山成汤庙戏台②

3.4南梁汤帝庙戏台

4驾岭乡古戏台

4.1封头汤帝庙金代拜亭

4.2封头关帝庙戏台

4.3护驾汤帝庙舞楼

4.4三泉关帝庙戏台

4.5雪圪坨汤帝庙戏台

4.6南峪汤帝庙戏台

5润城镇古戏台

5.1上庄炉峰院戏楼

5.2中庄汤帝庙

5.3李街关帝庙舞楼

5.4沟北佛庙舞楼

5.5大安头汤帝庙舞楼

5.6下伏汤帝庙戏台

5.7北音东岳庙戏台

5.8贝坡祖师庙舞楼

5.9潘沟关帝庙舞楼

6西河乡古戏台

6.1宋王佛庙舞楼

6.2峪则大庙舞楼

6.3王曲汤庙舞楼

6.4中寨汤帝庙舞楼

7演礼乡古戏台

7.1上清池汤帝庙戏台

7.2新庄佛庙戏台

8固隆乡古戏台

8.1南沟大庙戏台

8.2泽城汤帝庙①

8.3西南汤帝庙戏台

9次营镇古戏台

9.1侯井汤帝庙戏台

9.2长辿沟佛庙戏台

9.3庄头汤帝庙戏台

10董封乡古戏台

10.1临涧汤帝庙戏台

10.2双美关帝庙舞楼

11町店镇古戏台

11.1刘家腰崦山白龙庙①

11.2花园条关帝庙舞楼

11.3白家庄汤帝庙舞楼

11.4柴凹村五龙庙舞楼

12寺头乡古戏台

12.1马寨关帝庙戏台

12.2大乐汤帝庙戏台

12.3刘庄沟汤帝庙戏台

13横河镇古戏台

13.1下寺坪成汤庙舞楼

13.2中寺坪三龙庙舞楼

13.3老洞庄关帝庙舞楼

13.4水头大庙戏台

13.5毕家庄关帝庙舞楼

13.6受益建龙宫戏台

14白桑乡古戏台

14.1东岭村大庙舞楼

14.2洪上汤帝庙舞楼

14.3炼上佛庙戏台

14.4涝泉汤帝庙戏台

14.5南香台黄龙庙舞楼

14.7张庄成汤庙戏台

14.8刘庄成汤庙戏台

15北留镇古戏台

15.1南留汤帝庙戏台

15.2南留关帝庙舞楼

15.3北留三教堂戏台

15.4北留村黑虎庙戏台

15.5王庄大庙戏台

15.6西神头汤帝庙舞楼

15.7东河大庙舞楼

15.8郭峪汤帝庙戏楼

16芹池镇古戏台

16.1羊泉汤帝庙戏台

16.2阳陵汤帝庙舞楼

16.3北宜汤帝庙戏台

16.4大西大庙戏台

16.5原庄大庙戏台

16.6贾寨关帝庙舞楼

16.7马庄大庙戏台

17蟒河镇古戏台

17.1孔池成汤庙舞楼

17.2西樊保安寺戏台

17.3东樊大庙舞楼

17.4万安三教堂舞楼

17.5西庄玉皇庙舞楼

17.6泥河天地庙戏台

17.7曹山沟大庙戏台

17.8马甲天地庙戏台

17.9朝阳沟玉皇庙舞楼

17.10桑林汤帝庙戏台

18东冶镇古戏台

18.1西冶汤王庙舞楼

18.2东冶成汤庙戏台②

18.3大端玉皇庙舞楼

18.4李兴庄大庙戏台

18.5坂底祖师庙舞楼

18.6江河大庙戏台

18.7井掌关帝庙戏台

18.8后河关帝庙戏台

18.9槐树腰大庙戏台

18.10月院汤帝庙戏台

18.11挫堆关帝庙戏台

18.12枪杆大庙舞楼

18.13柳泉成汤庙舞楼

19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古戏台是承载戏曲表演的专门性场所,它的发展演变与戏曲艺术形态及观演关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型多功能的戏曲表演场所的建造,很多古戏台或因其功能的单一、或因其建筑破败、或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已经不再承担戏曲演出任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戏曲研究者来说,研究古戏台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古戏台作为一种“固态的戏剧文化”形态,它曾承载了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因此研究意义重大。
  阳城县古属泽州府,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有着特殊的地缘因素,它东临河北,南通汴京,西连古平阳这几大戏曲圈。自孔三传首创诸宫调之后,这里的演剧活动更是日趋繁盛。经考察,阳城县的古戏台有百余座,其中以神庙剧场居多,多数保存相对完整。时间上看,横跨金元、明、清各代,展现了完整的时空序列性。现存金代风格的舞庭(楼)四座,分别为下交成汤庙金代舞楼、封头汤帝庙金代舞庭、泽城汤帝庙被改造的金代舞庭、屯城村东岳庙舞楼,均为单檐歇山顶。虽然经过历代不同程度的改造,但仍然保存了金代风貌。
  在阳城县从金元到明清的古戏台都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脉络,这是非常珍贵的,其时空序列性与连贯性值得去研究。现存大量的庙宇碑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戏台的创建年代、最初样式、庙会祭祀风俗、戏曲演出情况、民众的观演心理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补充戏曲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为研究该地区的剧场发展和戏曲发展提供了确凿的文字资料,对深刻挖掘民间祭祀演剧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阳城县的行政区域划分,对河北镇、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次营镇、蟒河镇、芹池镇、横河镇、东冶镇、固隆乡、演礼乡、西河乡、白桑乡、寺头乡、驾岭乡、董封乡十镇七乡的111座古戏台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建筑形制进行细致的描述,个别祭祀演剧活动盛大、资料丰富的个案,则给以详尽考述,以期见出阳城县古戏台祭祀演剧之一斑。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阳城县的古戏台正在逐年减少,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将不被后人看到,所以对其做全面系统的调查非常必要且紧迫。对阳城古戏台的详细调研和描述,能使人们能对阳城古戏台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古戏台保护意识。本文尽量把田野调查成果与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数据图片及民间口述资料等系统完整的结合起来,使这些珍贵的数据能够围绕各自依托的古戏台活态化地保存下来,用于日后阳城戏曲及历史文化相关研究之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