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研究
【6h】

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制约因素

1.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保守,这已经成为制约转移速度的瓶颈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

1.3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1.4 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

1.5 城镇化水平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6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设置了重重障碍

第二章 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

2.1 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2.2 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劳务输出

2.3 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分流,增强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4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其继续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

2.5 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展城镇就业空间

第三章 为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环境,解除其后顾之忧

3.1 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2 “留守子女”与“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3 转移到城镇后,城市人看待他们及其家属的眼光及观念需要转变

3.4 转移到城镇后,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待遇需要提升

3.5 随行的孩子受教育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还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任务来抓,这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要健康有序地开展此项工作,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回顾总结。
  综合来看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保守,这已经成为制约转移速度的瓶颈;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第三,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第四,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第五,城镇化水平低;最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基于以上制约因素进行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研究,具体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劳务输出;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分流,增强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其继续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展城镇就业空间。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宽松的环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首先,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其次,留守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及被关心问题,以及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再次,转移到城镇或城市后,城市人看待他们及其家属的眼光及观念需要转变;第四,转移到城市或城镇后,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待遇及关怀需要提升,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最后,随行的孩子受教育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