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汾河河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6h】

汾河河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意义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汾河河源区的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质地貌条件

2.2.2 气候资源

2.2.3 植被类型

2.2.4 土壤分布

2.2.5 水文状况

2.3 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1 数据采集

3.1.2 数据处理

3.2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与影像解译

3.2.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3.2.2 影像解译

3.3 土地利用现状

3.4 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变化

3.4.1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

3.4.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3.5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3.5.1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

3.5.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变化率

3.5.3 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

3.6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

3.6.1 景观特征指数的提取

3.6.2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驱动力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地貌

4.1.2 水文

4.1.3 气候

4.2 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4.2.1 人口增长

4.2.2 经济发展因子

4.2.3 政策因子

4.3 自然—人文因子复合分析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5.1 结果

5.2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3 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5.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课题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也正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其中,关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针对汾河流域的LUCC研究还未深入展开,本文以汾河河源区为典型区,借助1984年和2008年两期遥感影像对其做了初步研究,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揭示汾河河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以全国第二次县级土地普查为依托,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掌握河源区经济发展状况,选取相应的经济统计指标,采用定性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出汾河河源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并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
  1.1984~2008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没有变化,依然是耕地、林地、草地,土地利用的总体趋势是: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有所减少;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有所增长;土地利用程度降低,但整体上还属于土地利用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率增大,各土地类型之间转化关系复杂。
  2.1984~2008年景观格局变化来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斑块数增长,其他土地的斑块数有小幅下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总斑数增加,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除林地以外都有不同幅度的减小,总周长比例除耕地以外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均匀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下降。
  3.1984~2008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驱动力:自然因子中的降水、气温,从其变化趋势分析得出气温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相邻年内变化情况剧烈;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降水是本区研究时间段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人口增长、政策因素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社会因素也有影响。
  4.1984~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应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分析,得出耕地和城镇村工矿用地与人口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且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其他土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与社会经济因子有不同的关联度。
  5.针对汾河河源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