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质水量关系分析与综合管理——以淮河流域为例
【6h】

水质水量关系分析与综合管理——以淮河流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区介绍

2.1 水质与水量的相关概念

2.1.1 水资源

2.1.2 污染物通量

2.1.3 环境流

2.1.4 水质水量综合管理

2.1.5 水质水量管理体制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经济发展概况

2.2.3 水环境污染概况

2.2.4 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三章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启示

3.1 国内水资源管理

3.1.1 国内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3.1.2 国内典型流域管理模式

3.2 国外水资源管理

3.2.1 国外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3.2.2 国外水资源管理模式

3.2.3 经验及启示

第四章 淮河流域沙颍河“污染联防”管理模式研究

4.1 沙颍河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污染状况

4.2 沙颍河“水污染联防”

4.2.1 水污染联防介绍

4.2.2 极端条件下水污染联防应急调度案例

4.3 沙颍河水资源治理效益

4.4 沙颍河“水污染联防”经验

第五章 淮河流域水质与水量关系分析

5.1 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

5.2 淮河流域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研究

5.2.1 特定断面月平均污染物通量与流量比较

5.2.2 特定断面不同年份通量与流量比较

5.2.3 特定时间不同断面通量与流量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淮河流域水质水量综合管理体制现状与问题

6.1 淮河流域水质水量综合管理体制现状

6.2 淮河流域水质水量综合管理存在问题

6.2.1 相关法律存在缺陷

6.2.2 涉水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6.2.3 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6.2.4 监测标准存在差异

6.2.5 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支撑薄弱

第七章 对淮河流域水质水量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及展望

7.1 水质水量综合管理政策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水质与水量关系的分析。
  主要通过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淮河中游干流的四个监测断面作为研究断面,搜集2000-2008年的水质数据和水量数据,选取合适的通量估算方法,得出各断面污染物CODMn和NH3-H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污染物通量随着流量的改变,也会发生改变。说明闸坝控制下的河流,可以通过对其水量的调节来缓解和稀释上游下泄的污水团,避免造成下游的水污染事故发生。
  (2)沙颍河“水污染联防”管理模式研究。
  选取淮河支流——颍河作为研究区域,搜集沙颍河的流域管理模式”污染联防”资料。研究该管理模式的发展、运行及效果。总结其经验和问题所在。研究结果证明水污染联防有效遏制了沙颍河污水团对淮河干流的影响,突发水污染事故明显减少,淮河干流水质显著改善。有将水“污染联防”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到全流域范围、并向全国各流域推广的价值。
  (3)水质水量综合管理体制的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典型河流与流域的先进管理经验,分析淮河流域现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论如下: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相关法律存在缺陷;涉水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部门监测标准存在差异;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支撑薄弱等问题。
  (4)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①制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作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的法律依据。②将现有淮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淮河流域委员会,承担环保部和水利部在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双重管理职能。③促进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流域范围内水环境监测站网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④逐步完善水污染管理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⑤扩大水污染联防至全淮河流域,向全国推广水污染联防经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