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口衔鼓舞”的表演形态及其教学价值
【6h】

论“口衔鼓舞”的表演形态及其教学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口衔鼓舞的生成背景及其流变

1.1 “口衔鼓舞”的生态背景

1.2 “口衔鼓舞”的历史演变

1.3 “口衔鼓舞”的文化体现

第二章 “口衔鼓舞”的表演形态分析

2.1 “口衔鼓舞”的动作构成

2.1.1 基本动作的来源

2.1.2 表演动作的特点

2.1.3 “口衔鼓舞”的打法

2.2 “口衔鼓舞”的道具运用

2.3 “口衔鼓舞”的音乐特点

第三章 “口衔鼓舞”的教学价值

3.1 “口衔鼓舞”的教材提炼

3.2 “口衔鼓舞”的教学方法

3.3 “口衔鼓舞”的教学创新

结语: “口衔鼓舞”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声明

展开▼

摘要

“口衔鼓舞”作为山西民间文化的一种艺术形态,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道具使用体现出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生存方式以及民间风俗。同时,其发生与流传的地域局限性使其艺术形态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美学特征,继而于2010年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山西民间舞蹈“土沃老花鼓舞”的一个角色成分,“口衔鼓舞”在表演形式上,集“打、唱、跳”三位一体,并以其独特的道具——“口衔鼓”为表演亮点,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个性。此外,“口衔鼓舞”携独特的风韵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吸收地方音乐及其演唱艺术的成分,形成时唱、时跳,时演、时闹的艺术形式,以自身独有的特点参与到地方民俗文化之中。“口衔鼓舞”在动作的表演方式上,既有其它山西民间鼓舞的共性之处,亦有其自身的独特表演方法,进而使其在共性的艺术生态中形成个性的表演风格。本文将沿着山西花鼓艺术的流传线索,从“口衔鼓舞”的生成背景和流传脉络为出发点,并以其表演形态为切入口,进行探索“口衔鼓舞”的动作结构、道具运用及其音乐特色,继而关注“口衔鼓舞”在整个山西民间舞蹈艺术中的历史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及“口衔鼓舞”在专业舞蹈教学领域中的实践价值,为其成为山西民间舞蹈教材奠定文本基础,同时,也为该艺术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见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