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象性质的哲学分析
【6h】

现象性质的哲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拟解决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五 不足之处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现象性质产生的理论背景

1.1 物理主义的兴起

1.2 经典物理主义的核心论题

1.3 经典物理主义的内部争论

第二章 基于现象性质的反物理主义论证

2.1 现象性质与意识的困难问题

2.2反物理主义论证的几种形式

2.3 现象性质的缺失:失心人假设的威胁

第三章 现象性质的二维语义论证

3.1 二维语义论证

3.2 二维语义论证的缺陷

3.3 二维语义论证的二元论结论

第四章 现象性质的概念策略与物理概念的修正

4.1 现象性质的概念策略与万能论证

4.2 物理概念的修正

4.3 现象性质的再考察

第五章 现象性质与新二元论

5.1 语词之争:现象性质的一元论与二元论

5.2 泛心论的再考察

5.3 副现象论的可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意识或经验的现象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争论的核心。这场争论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场争论中,作为二元论的对手出现的始终是物理主义,物理主义成了一元论的代名词。但随着争论的深入,物理主义者发现,他们很难坚持纯粹的物理主义一元论,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基于现象性质的反物理主义论证的批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物理主义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物理理论只谈论结构关系而不问内在本质。当这两个方面都和现象性质联系在一起时,物理主义和二元论者都看到了希望。但不幸的是,作为微观经验的本质如何能构成宏观经验,这又成了双方共同面临难题,即所谓的组合问题。本文将考察现象性质如何导致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产生,并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与出路。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析了作为现象性质产生背景的经典物理主义及其核心主张。在关于意识现象及其本质的严肃探讨中,物理主义取得了毋庸置疑的统治性地位和绝对优势。从作为统一科学的语言方法到作为一种本体论的世界观,物理主义的这一转变与一度被拒斥的心灵形而上学的回归是同步的。蒯因给出了物理主义的初步定义,而心脑同一论则奠定了物理主义在在心灵哲学中的地位。随后产生了各种版本的物理主义的意识理论,虽然主张各异,但都坚持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本文把这种经典物理主义的核心主张归结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论题:随附性论题、因果排他论题和结构性论题。在意识问题上,物理主义起初认为一切意识现象都是可还原的,从物理知识能够先天抽绎出现象知识。但随着争论的深入,在还原还是非还原,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中,后者都渐居上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象性质的发现。
  第二部分围绕基于现象性质的反物理主义论证展开。意识或经验的现象性质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使很多哲学相信,意识的现象性质无法与用客观科学的方式来说明,这是意识问题中最为困难,最让人困惑的部分。反物理主义者基于现象性质的直觉构建了大量思想实验或论证,试图证明现有物理主义的各种版本都是错误的,至少不不充分的。这些论证中最主要的是解释鸿沟论争、知识论证和模态论证,在针对性方面它们各有侧重,模态论证主要针对的是同一论,解释鸿沟论证需要额外的论证才能对物理主义造成威胁,知识论证攻击的是物理主义的完备性论题,而模态论证的一个变形——失心人论证直接对物理主义的随附性论题提出质疑,对物理主义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三部分分析了现象性质的二维语义论证。查尔默斯构造这一论证是所有反物理主义论证中最为复杂最为精致的,对物理主义的威胁也最为严重。这一论证诉诸二维语义学对传统可设想性论证进行改造,试图从认识论前提推出形而上学的结论,从而论证失心人的可设想性能够得出其形而上学可能性。本章的论证指出,二维语义学方法存在逻辑上和认知上的困难。另外更重要的是反物理主义的二维语义论证和物理主义都能得出相同的泛心论结论:将意识的现象性质看成是宇宙的基本特征。
  第四部分讨论物理主义的现象概念策略和物理主义立场的修正。现象概念策略被认为是对反物理主义论证的最有力回应,本章的论证表明,查尔默斯针对反物理主义策略的万能论证使问题陷入一种奇怪的僵局,由于现象性质的中立性,双方都能各取所需为自己的观点服务。物理主义试图通过自身观点的修正来解决问题,一个办法是寻找随附性关系的替代方案,另一个是扩大物理概念的外延,将现象性质看成是一种不同的物理属性,这就导致对现象性质概念的深度考察。
  第五部分分析二元论的现象性质方案。由于物理学揭示的是物质的关系结构而不是物质的内在本质,物理主义注意到这一缺陷,试图将本质也囊括进来,这就使得作为本质的现象性质成为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共同争夺的对象,考虑到之前物理主义对现象性质的否定性态度,这一转变是不同寻常的。但这样一来就使得双方立场形成一种十分微妙的接近,一元与二元、物理与心理的区分也变成琐碎的语词之争,这就使争论再度陷入僵局。更严重的是双方实际上都无法解决组合性问题,即微观的“元现象性质”或O-属性如何能组合构成意识的现象特征。如果这一问题的不到解决,那么副现象论或许会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