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糖类模板下介孔氧化铝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应用研究
【6h】

糖类模板下介孔氧化铝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创新点摘要

第1章引言

第2章文献综述

2.1非硅组成介孔材料的合成

2.1.1表面活性剂组装合成

2.1.2非表面活性剂合成途径

2.1.3直接组装合成路线

2.1.4晶体模板合成路线

2.2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2.3介孔氧化铝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3.1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方法

2.3.2介孔氧化铝的表征及其结构特性

2.3.3介孔氧化铝的热稳定性

2.3.4介孔Al2O3的改性

2.3.5介孔氧化铝的催化应用

2.3.6总结和展望

2.4本论文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第3章实验部分

3.1实验原料

3.2介孔氧化铝的合成

3.3 Ni/Al2O3催化剂的合成

3.3.1浸渍法

3.3.2溶胶-凝胶法

3.4Ni/ZrO2/Al2O3催化剂的合成

3.5样品表征及实验仪器

3.5.1 X射线衍射

3.5.2电子显微镜

3.5.3氮气吸脱附

3.5.4热分析

3.5.5化学吸附分析

3.5.6红外光谱

3.5.7固体核磁共振

3.5.8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6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评价装置及其产物分析

第4章异丙醇铝为铝源合成介孔氧化铝

4.1前言

4.2葡萄糖为模板合成介孔氧化铝

4.2.1介孔氧化铝的合成

4.2.2焙烧温度的选择

4.2.3酸催化剂的选择

4.2.4 pH值对介孔氧化铝合成的影响

4.2.5模板剂用量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4.2.6水量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4.2.7成胶温度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4.2.8搅拌时间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4.2.9热稳定性

4.3以蔗糖为模板剂

4.3.1介孔氧化铝的合成

4.3.2焙烧温度的确定

4.3.3结果及其分析

4.4以淀粉为模板剂

4.5以β-环糊精为模板剂

4.6小结

第5章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介孔氧化铝合成的影响

5.1 P123的加入对介孔氧化铝合成的影响

5.2 CTAB的加入对介孔氧化铝合成的影响

5.3 SDS的加入对介孔氧化铝合成的影响

5.4各种表面活性剂作用对比

5.5小结

第6章硝酸铝为铝源合成介孔氧化铝

6.1前言

6.2葡萄糖为模板剂合成介孔氧化铝

6.3蔗糖为模板剂合成介孔氧化铝

6.4 β-环糊精为模板剂合成介孔氧化铝

6.5小结

第7章酸碱配对合成介孔氧化铝

7.1前言

7.2无机铝源与异丙醇铝配对合成介孔氧化铝

7.2.1硝酸铝与异丙醇铝配对效应

7.2.2氯化铝与异丙醇铝配对合成介孔氧化铝

7.3硝酸铝与铝酸钠配对合成介孔氧化铝

7.4小结

第8章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机理探讨

8.1异丙醇铝的水解机理

8.2糖类分子模板作用下介孔氧化铝形成机制

8.2.1单糖、双糖和多糖(淀粉)模板作用机制

8.2.2聚糖(β-环糊精)的模板作用机制

8.3双模板介孔氧化铝合成机制

8.3.1单糖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模板作用机制

8.3.2单糖与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模板作用机制

8.4小结

第9章介孔Ni/Al2O3及Ni/ZrO2/Al2O3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应用

9.1前言

9.2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重整反应特性

9.2.1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体相结构

9.2.2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表面与孔结构

9.2.3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可还原性

9.2.4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表面配位结构

9.2.5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甲烷干气重整反应特性

9.2.6重整反应后介孔Ni/Al2O3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9.3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重整反应特性

9.3.1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体相结构

9.3.2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孔结构

9.3.3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可还原性

9.3.4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表面配位结构

9.3.5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表面碱性

9.3.6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甲烷重整反应性能

9.3.7反应后介孔Ni/ZrO2/Al2O3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

9.4小结

第10章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对糖类模板下介孔氧化铝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采用溶胶-凝胶法一步合成了镍负载介孔氧化铝催化剂和镍负载氧化锆-介孔氧化铝催化剂,XRD和TEM结果证明活性组分在载体上有较好的分散,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表明,活性组分的配位状态与浸渍法所得催化剂有所不同,程序升温还原(TPR)结果表明活性组分与载体作用也与浸渍法所得催化剂有差别。将它们应用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发现这两种催化剂都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反应生成的积炭主要为碳纳米管,不会导致催化剂失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