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渤海BZ油田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h】

渤海BZ油田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油田概况

2.1油田地质特征

2.1.1油田区域地质概况

2.1.2地层特征

2.1.3构造特征

2.1.4储层特征

2.2油田勘探开发简况

2.3开发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2.4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小层及单砂体对比

3.1小层划分对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1.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3.1.2传统沉积标志层对比

3.1.3三维地震相位微导向检测对比

3.1.4沉积模式相控追踪对比

3.2小层及单砂体划分对比步骤

3.3小层及单砂体对比结果

第四章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研究

4.1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4.1.1区域沉积背景

4.1.2岩心相分析

4.1.3粒度分布特征

4.1.4古生物组合特征

4.1.5岩性序列及岩性组合特征

4.2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4.2.1取心井单井相剖面建立

4.2.2测井相模版建立

4.2.3沉积微相特征

4.3平面沉积微相展布

4.3.1平面沉积微相研究思路

4.3.2储层平面展布

4.3.3沉积微相展布

4.4沉积模式

4.4.1沉积特点综述

4.4.2沉积相模式特征

第五章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5.1层内非均质性

5.1.1储集层的韵律特征

5.1.2层内非均质程度

5.1.3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与分布密度

5.2层间非均质性

5.3平面非均质性

第六章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6.1注水方案及见效分析的应用

6.2提高注水效率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根据油田实际的钻井、岩心、录井、地震、油藏、生产动态、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应用了传统的沉积旋回对比法、三维地震相位微导向约束检测法及沉积模式相控趋势追踪三种方法,进行精细小层及单砂体对比,并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和非均质性的研究,建立该油田主力储层的沉积模式,落实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掌握储层的平面、层内与层间的非均质特征,为产液结构的调整、今后油田的综合调整以及各项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利用,综合应用了传统的沉积旋回对比法、三维地震相位微导向约束检测法及沉积模式相控趋势追踪等方法进行小层细分与对比,将明下段主力油组Ⅳ、Ⅴ油组共分为18个小层。 (2)通过本区块标准井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进行本区块储层单井相分析;并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建立该区测井相模型,总结测井微相解释模式,提出该油田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3)通过沉积背景和岩心资料分析,确定BZ油田明下段沉积体系模式,该油田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类型。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对油田砂岩厚度图、砂岩百分比图及测井相的系列图件编制,系统地展示了本区块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分布。 (4)对明下段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本区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宏观评价。 (5)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总结了该油田储层连通的模式,以及各种连通模式下注水受效的特点,为油田今后的生产提供重要的依据。 (6)系统总结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的一些主要的方法与手段,为渤海类似油田的开发地质研究提供了借鉴,且部分方法已在其它油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