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化时代的公民政治认同建设
【6h】

网络化时代的公民政治认同建设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四、选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政治认同的理论分析

1.1政治认同的概念

1.2政治认同的内容

1.3政治认同的特征

1.4政治认同的功能

第二章 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双重影响

2.1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2.2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 公民政治认同在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变化

3.1政治认同主体的变化

3.2政治认同客体的变化

3.3政治认同环境的变化

第四章 公民政治认同建设在网络化时代面临的挑战

4.1国家认同面临着民族认同的挑战

4.2制度认同面临着政治腐败的挑战

4.3执政党认同面临着无序网络政治参与的挑战

4.4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网络政治文化的挑战

第五章 网络化时代加强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对策

5.1推进公民社会发展,夯实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

5.2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稳固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

5.3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奠定政治认同的绩效基础

5.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

5.5加强网络法制规范,建设政治认同的网络环境基础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力量,不仅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带来了变化,而且对政治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化时代呈现出的网络世界虚拟性、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以及信息载体数字化等特征,对公民政治认同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在此时代下,公民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以及政治认同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公民政治认同建设在网络化时代遇到的各种挑战,只有通过探讨,提出多种有效的对策,才能顺利推动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
  本文正文共分五章内容:
  第一章,对政治认同理论进行分析。此章分为政治认同的概念、内容、特征和功能四个部分。政治认同既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个人的政治身份和所处的政治体系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的认识与评价,进而自觉地维护该政治体系的心理活动,也是指政治主体在某种利益需求和价值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该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对象或内容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对执政党的认同以及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这种双向活动过程决定了政治认同具有心理性、层次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征。并且政治认同自身具有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性、奠定执政党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界定政治认同的概念,分析政治认同的内容与特征,总结政治认同的功能。是对本文其他部分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第二章,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双重影响。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公民政治认同产生了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推广拓展了公民政治认同的途径;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营造了公民政治认同的氛围;公民网络参与的增强加深了公民政治认同的程度。另一方面,“网络数字鸿沟”造成公民的政治认同差距;非理性的网络参与导致公民政治认同的波动;虚假网络信息的传播引起公民政治认同的降低。由此可见,我们要辩证的对待网络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发扬积极的影响,克服消极的影响,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章,公民政治认同在网络化时代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公民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公民政治认同也在政治认同主体、政治认同客体以及政治认同的环境方面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治认同主体的虚拟性、日益阶层化、表达走向自由化;政治认同客体国家认同得到不断提高,社会制度认同得到不断增强,执政党认同得到不断深化,主导意识形态认同得到不断巩固;政治认同环境由单一性向双重性转变,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稳定性向动态性转变。
  第四章,公民政治认同建设在网络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公民政治认同建设在网络化时代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国家认同面临着民族认同的挑战,制度认同面临着政治腐败的挑战,执政党认同面临着无序网络政治参与的挑战,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网络政治文化的挑战。全面分析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加强网络化时代的公民政治认同建设对策提出现实的依据。
  第五章,网络化时代加强公民政治认同的对策。政治认同建设在网络化时代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公民政治认同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基础、制度基础、绩效基础、文化基础和网络环境基础五个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本文的创新点是立足于网络化时代这一特定视角,研究网络化时代公民政治认同的的概念、内容、特征、功能及其影响,从而结合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在网络化时代的变化与挑战,探讨公民政治认同建设的有效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